唐代以前的潮汕·第三章文明初曙·第三节
黄挺 [《潮汕史》]
第三节南越文化向潮汕拓展
南越在这里是指越人中间居住在珠江流域的一支。南越文化以新石器文化晚期和青铜文化早期的石峡文化为源头,融合了春秋晚期亡国后西迁的越国文化,形成以夔纹陶和越式青铜兵器为特征的典型风格。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西来的文化以猛烈的势头,完全取代了浮滨文化,改变了潮汕地区原来的文化面貌。
一、 南越文化替代了浮滨文化
考古遗址文化表征的更改
在距离今天2700—2200年(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潮汕考古遗址中,前一时期常见的大口尊和施釉陶消失了,南越人特有的夔纹陶器和越式青铜兵器大量出现。
这一时期,本地区比较典型的文化遗址,有揭阳埔田马头岽上层、捐阳地都蜈蚣山②A层、揭阳仙桥赤岭门、揭阳云路石厝岭、揭阳曲溪金山顶和潮安归湖神山,这些遗址出土的陶器都是几何印纹陶,并且毫无例外的都有夔纹装饰,大部分有米字纹饰。①
另外,在揭阳埔田茂林山、揭阳仙桥平林、揭阳云路中厦、
①参见《揭阳文物志》第14页,《潮汕考古文集》第69页,《揭阳
文物志》第23—24页,《潮州市文物志》第2。10页。
揭西坪上赤岭埔发掘的这一时期的墓葬中,也出土了夔纹和米字纹陶,同时出土的,还有青铜斧、钺、剑、戈、矛、族等兵器。①
夔纹是南越族陶器特有的纹饰,春秋时期遍布整个珠江流域。出土的青铜兵器,如中厦学校后战国墓带“王”字标记的青铜矛,②也是西江流域常见的。这表明当时来自西边珠江流域的南越文化影响了本区固有的土著文化。
战争和征服的迹象
这种影响是剧烈的,替换式的。例如揭阳埔田马头岽上层和地都蜈蚣山②A层遗址中,这种新文化形态就将原来土著的浮滨文化整个地覆压在下面。说明在这一段时间里,南越文化以很强劲的势头渗入本地,并改变了土著文化的面貌。
另外,前一时期潮汕地区土著文化面貌的改变,还受到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
春秋时期流行于吴越的米字纹,在此区出现。中厦村战园墓出土的原始瓷匜,也和上海、安徽出土的同类器相近似。这又显示了来自东北的吴越文化的影响。③
东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楚灭越后,有部分越国人沿海路向南迁播,给闽粤地区带来了更为先进的文化。联系这一时期潮汕地区考古文化面貌变化的剧烈,可以断定,这种变化是越国人在珠江流域立足后,进入此区,或者直接抵达而造成的。
南越文化对浮滨文化的替代,可能通过南越人对浮滨人的征
⑦参见《揭阳文物志》第22页,第45页,第47。49页,《揭西县
文物志》第9页。
⑦见《揭阳文物志》第50页。
②见《揭阳文物志》第47、49灭,《潮汕考古文集》第181页《揭
阳考古三题》。
服而得以实现,出土的众多青铜武器,便显示了当时军事气氛的浓烈。
二、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
从这一时期开始,南越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潮汕地区的主人。后一个阶段(距今2100—2800年),此区经梅江与东江、北江上游地区的交通联系也建立了。结果,在这里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浮滨文化,戏剧性地突然销声匿迹,一种几乎覆盖着整个岭南地区的新的文化类型取代了它。
南迁越国人传播的先进稻作技术对潮汕地区的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石器中犁、锄、铲、大型锛等农具和青铜农器的使用,①稻作农业的经营规模大大超过前一阶段,榕江中游出现了稻作区。原始的水稻点种耕作制度,也被火耕水耨制所替代。耕作制度的进步,位已经开垦的土地能有更多的产出,定居生活稍有保证。于是,此区的原住民开始建立比较大型的固定聚居点。粮食供应稍为充足,手工制造业也就可能得到更快的发展。烧陶窑场的规模扩大了。石器制作工场逐渐萎缩,从事铜锡铸造的作坊开始出现。与此相应,人们开采瓷土、矿砂为原料,割革伐木做燃料,郁闭的山林自然环境也留下人类活动的印痕。
上面各节中,已经把潮汕地区考古文化类型与周边文化做了横向的比较。力图通过比较探寻该地区与周边地域的文化联系,确认其独特的文化风貌。
①汕头地区文物管理站等:《揭阳东周墓发掘见简报》,载《潮汕考
古文集》第173—179页。
现在,我们似乎可以作出如下结论:
在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以前,潮汕较少受到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土著文化色彩很浓。这一时期本地的考古文化面貌,先是与东面的闽南文化保持一致,后来,西面的南越文化入侵,改变了潮汕地区文化的原来面貌。
在这一阶段,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进程,不但滞后于中原,也滞后于周边地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