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双料”院士陈运泰:震源研究开创全国先河 [潮人网]

 
  祖籍潮阳的陈运泰当了14年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卸任后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地震学一位学会主席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这样评价他,“陈运泰把数字地震学引入了一个地震大国。” 
   
  早慧儿童16岁考上北大 
   
   1940年生于厦门的陈运泰祖籍汕头市潮阳区。他以早慧著称,入学后一直文理兼优,经常是每次考试一结束,他的试卷便成为标准答案。1956年陈运泰参加高考报了北大物理系,并如愿以偿地被录取。4年后他考取了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前后10年大学生活用他的话说是“非常简单,过得很快”,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其余时间都在看书,越读越觉得知识不够用,时间不够用。 
   
  震源研究开创全国先河 
   
  不料,陈运泰刚毕业便碰上“文革”爆发,他被迫到了农场参加劳动,但当别人忙于搞批斗时,他却千方百计躲起来埋头推公式、学外语,尽量不荒废自己的专业知识。1970年以后,陈运泰有了较多的时间从事研究,他的研究方向也逐渐从研究地球的结构转向研究地震震源的性质。震源的研究是要回答地球为什么会发生地震的问题,陈运泰完善了有关概念并把它发展成一个理论体系,他与别人合著的《震源理论》成了这一学科的经典教材。1981年,他应世界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劳普夫教授之邀,前往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所作为期3年的访问研究,主要从事地震破裂力学研究,在学术上提高很快。回国后他负责主持我国第一支用数字化地震仪装备起来的观测队伍。陈运泰现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院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他连续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引起国内外瞩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地震局科学进步奖。1986年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翌年获卢森堡大公授予的勋章。本报记者王开颖整理 
   
   
2004年3月15日 

转自《潮人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