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太平天国名将罗大纲
王琳乾 [特区晚报]
□ 

  太平天国,揭阳出了两个有名将领,一为林凤祥,一为罗大纲。林凤祥因其出生地尚有争议,一说他是揭阳县人,一说他是广西浔州人。罗大纲是没有争议的,在戴逸、林言椒主编的《清代人物传稿》第一卷下编中,钟文典写的一篇罗大纲传,他是肯定罗是潮州府揭阳县人的,他说罗大纲青年时即参加天地会,在沿海活动,成为著名的“江洋大盗”。说他是“大盗”,是清朝人张德坚在贼情汇编中说的。道光二十七年(1847)他到荔浦马岭街开设染房,暗地里招人“拜盟歃血”,密谋起事,跟着的人很多,“势若溃川”,“省城震动”(见顾英明《荔浦县志》卷3·兵事)。后被清兵镇压,只好走避到平乐、永安、平南、桂平等地,但仍继续联系各方会党,一度率众攻袭永安州(今蒙山,见黄履泰《永安州志》卷四)。 

道光三十年(1850),洪秀全为首组织拜上帝会团营,罗大纲得悉后,便与张钊、田芳等率部参加,后来张钊、田芳借口太平军纪律太严,便叛逃投到清军那里。罗大纲则喜爱洪秀全的军队纪律严明,治军的教理有序,坚持参加洪秀全为首的起义队伍。罗参加金田起义,任左二军军帅,他英勇善战,进军中“屡为先锋”(见张德坚《贼性汇纂》卷2)。咸丰二年太平军破全州,罗大纲升士一总制,领中一军,至湖南岳州,升金官正将军,攻克武昌而升殿左一指挥。咸丰三年正月,太平军水陆大军沿江东下,罗大纲与秦日纲任水路先锋,克九江、破安庆,二月初十日(3月19日)攻占南京。十天后率师东征,一举攻占镇江城,杨秀清闻报大喜,命他与吴如孝设防固守,积极扩大队伍。罗大纲即部署开展贸易活动,保证买卖公平,招募丁壮,扩展队伍。在镇江共招得“新兄弟”二千多人。 

镇江地控南北,是水陆交通要道。当时太平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东南挺进,驻上海的英法美领事,急需了解太平军对外国人态度,以便向自己的国家汇报。那时英国驻香港总督兼使华全权代表文翰,乘战舰“何木斯号”到达上海。文翰此次来上海的目的,如他自己向英国政府的报告中所说:“关于北方叛乱(指太平天国)之消息。是否可信,须亲自加以考察,以及在各种情况下,吾等之干涉是否需要及是否正当,尤应决定。”(参《太平天国》第一卷881页)清政府曾拟请英法兵舰协攻太平军。由于形势急剧转变,太平军直下南京,两江总督陆建瀛被杀死的消息传到上海,使英国政府不得不放弃与清政府勾结而采取“中立”的态度。他为决定下一步如何行动,文翰急需了解太平天国对外交往贸易真正态度,文翰便于1853年4月22日乘“何木斯号”溯江西上,26日抵镇汇。可是清政府则大搞阴谋诡计,雇用英美与葡萄牙商船和划艇,尾随“何木斯号”而上,并开炮轰镇江,想以此挑起太平军与外国的冲突。太平军虽曾开炮还击,但当罗大纲和吴如孝得知“何木斯号”是英使座舰时,立即命令停止炮击,并于4月27日给文翰发去照会。阐明太平天国对外的政策、立场。 

从照会中,可看出太平天国的对外政策,是“惠外和中,商旅不禁”,但也看出他们对英帝国主义者尚存幻想,对他们与清政府的勾结,没有予以深刻揭露,还把英国视为共敬天父、上帝的兄弟,表示出友好关系的愿望,照会虽也严正指出英国如“甘受奸邪愚弄”,为清朝出力,也听其自便,只须明白见告即可。虽有英雄气概,不卑不亢,但对其狡诈伎俩,准备反击是不足的。 

罗大纲的刚毅举动,既讲究策略,又阐明大义,深得洪秀全、杨秀清的嘉许,是年被提升为殿左五检点,不久又升冬官正丞相。 

咸丰四年(1854)二月,罗大纲奉命西征,转战皖湘边区,并征粮解回南京。十月曾国藩率湘军犯田家镇,直逼九江。石达开自安庆入赣督师御敌,调罗大纲驻军湖口、九江间的梅家洲。十二月,罗大纲大败湘军水师,使九江转危为安。 

咸丰五年二月,罗移师驻安庆,与清军激战而不幸牺牲。时年五十左右,后被追封为奋王。 

罗大纲是太平天国的一员虎将,骁勇善战,爱护部属,能团结各方力量。且能做好对外工作,堪称是文武双全的将领。他和吴如孝致英国使臣文翰的照会,几经周折,才于1960年得回归中国人徐轼白先生手中,并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所征集。因罗大纲系揭阳人,故使我深觉这一文物的珍贵,故录以存查。 

注:照会原件为毛边纸、墨书。高26.1厘米、宽69.6厘米,内容完好,上钤有“太平天国殿前左一指挥”的朱红印章。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三月二十三日,即1853年4月27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