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光电技术学科带头人许中胜:探路“光电王国”
杜若原 陈万军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12月27日电(人民日报记者 杜若原 新华社记者 陈万军)
光电,这一新兴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无不显示出神奇的魅力——
从激光、红外、微光到紫外,从搜索、警戒、跟踪到对抗,从天上、水上到水下,从探测、传输到显示,光电已成为舰艇、飞机和导弹的“眼睛和神经”。
海军驻中南地区某光电研究所军代表许中胜,在“光电王国”这一新技术领域攀岩探路,20年拼搏不止。他和科技人员一道,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系列光电跟踪设备,有效地提高了人民海军的作战能力。他参与完成的6项光电技术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4项填补国内外空白。
跨越,从零开始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光电跟踪装备还是空白,而一些发达国家早已装备部队。刚从海军工程大学光电专业毕业走上装备研制监造岗位的许中胜,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出我国自己的光电跟踪设备。
不久,我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的光电跟踪设备研制启动,作为军方技术主管,许中胜受命参与研制。
许中胜和同事们一切得从零开始,并肩攻关,在很短时间就搞出了原理样机。
但是,样机红外作用距离实际测量结果却与设计指标差一个数量级。然而,承制方经过进一步计算验证认为,按照国内元器件技术水平,样机已经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
许中胜无暇顾及这些是非评说,一头扎进试验室。他对主要性能指标重新核算,对计算公式重新评估,最终发现影响红外作用距离的原因是,几组最主要参数一直沿用数字公式计算,没有经过实际测量。他向专家们提出对信噪比进行工程化测量的建议。检测结果表明,实测信噪比竟与计算值相差4倍以上!
问题是找到了,但如何提高信噪比,又是一座难以攻破的壁垒。许中胜把所有试验数据收集在一起,逐项破解、验证后,提出采取分区滤波等多项办法提高信噪比的方案。但模拟试验时发现作用距离距设计指标仍有较大差距。
当时,有人觉得我国光电跟踪设备研制刚起步,能达到这个水平实属不易;有人劝他见好就收,别戴“紧箍咒”。许中胜却坚持这样的观点:“我们的光电设备已落后发达国家,如果不能在关键技术上有突破,就会永远被甩在后边!”
又是数十个通宵达旦的鏖战:许中胜将试验数据验证了一次又一次,工程图纸消化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找到了影响信噪比指标的原因——红外器件探测灵敏度不够高。
许中胜向承制单位提出改进研制红外器件的要求。生产这种器件需要用一种微米级的特殊材料,它的加工和焊接技术要求很高。许中胜登门到北京某研究所求援。由于这种材料含有毒元素,加之要货时间紧,所方不愿承担。许中胜反复陈述突破这一关键技术对国防建设的意义,并到有毒的岗位和科研人员一起工作,最终研制出高灵敏度的器件。经装舰试验,其灵敏度比原先高出一倍。我国光电跟踪设备从此迈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创新,从前沿突破
一次,许中胜从录像资料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外军在一次演习中,驱逐舰上的反导武器误将拖带目标靶的战机击落。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是舰上的跟踪设备没有发现战机拖带的目标靶。他敏感地意识到:图像化、可视化光电跟踪设备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必须在这一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经过调研论证,他大胆提出了研制图像化、可视化光电跟踪设备装备的建议。
当时,我国的红外热像图像跟踪并实现工程化应用、红外与可视化的切换等关键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部门投入巨资攻关,但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许中胜另辟蹊径。他先将电视图像和红外图像作比较,找出其差别,再细究光电跟踪监视器的功能,找出其潜力,提出了将红外热像监视器改为热像跟踪仪的方案。实施工程化后,实现了多波段切换跟踪的重大技术突破。这一创新成果,使我国新一代光电跟踪设备首次实现红外图像跟踪可视化功能。
使命在肩,责任如山。许中胜顾不上享受成功的喜悦,又把目光盯向新的制高点。
为了使光电跟踪设备向小型化、精确智能化方向发展,他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光电跟踪设备优势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数字化图像跟踪技术的新课题。他和科研人员一起设计出一块块智能化软件模块,经过上百次试验和方案优化,数字化图像跟踪设备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近几年来,许中胜在光电前沿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他归纳总结出的激光、红外和电视等效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已成为国内外光电行业权威的依据和科学方法;
他制订的《光电跟踪仪规范》作为国家军用标准颁布实施;
他提出的激光光束质量工程化测量方法,使我国激光测距仪的研制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他建立的光电探测方程和参数优化数学关系及其公式,解决了光电技术工程化技术领域的一系列难题……
价值,在奉献中实现
今年“七一”,许中胜再次被评为海军装备战线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有19年党龄、23年军龄的军人,许中胜始终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把为我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视为神圣使命。
许中胜出生在著名侨乡广东潮州,家庭条件优越。1983年8月他从海军工程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某光学仪器厂从事海军装备研制监造工作。为了使我国光电跟踪装备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他和科研人员一起,参与了数十项技术难题攻关;为了打牢业务基础,他广泛涉猎国内外光电技术领域最新知识,记下了近百万字的学习笔记。工厂地处山区,宿舍与厂区之间有好几里山路,他几乎每天晚上都留在车间加班,直到深夜才回去休息……
一年春节,许中胜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老家。与中学、大学同学相聚时,他发现同学中有的在国外定居讲学,有的成为拥有千万资产的企业家,有的担任局级领导干部。当了解到许中胜在部队的收入时,一位移居美国的同学说:“凭你的技术一个月收入5000美元不成问题,只要你愿意我可以帮忙。”移居香港的妹妹表示,只要哥哥转业,她愿意把在家乡投资的一个企业奉送。但许中胜却平静地说:“我离不开我所从事的事业。”
他为事业而痴迷,为事业而执着,为事业而呕心沥血。为加工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子极片,他不顾加工过程中散发出的有害物质对身体的侵害,一干就是6个多月;为做光电产品抗恶劣环境试验,他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中来回进出,一干就是3天3夜,感冒发烧也不肯离开现场;为了推导和创建视觉模糊理论公式,他在一个月内,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体重锐减10公斤;为了找到加固光电设备的有效办法,他在舰上来回摸索3个月,几次累倒在工作现场……
这就是许中胜,一个为国防事业而甘愿奉献的军队科技干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