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崇文重教兴乡邦--加拿大侨眷陈伟南先生爱国爱乡业绩纪略
林英仪 [常春藤教育网]
香港潮州商会副会长、潮汕三市政协港澳委员联谊会会长陈伟南先生,祖籍广东省潮安县沙溪乡,1919年2月出生,1936年毕业于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37年赴港谋生,艰苦奋斗几十载,以德为本,诚实笃信,勤劳经营,创办与发展实业,成为知名的爱国实业家。陈伟南创业有成,眷怀乡梓,热心支持祖国建设事业。他多次说过:"我在香港并非巨富,本事不大,但每年都要为家乡的发展尽点力,在有生之年为祖国和家乡做点有益的事。"十多年来,他年年有捐赠,襄计捐资达6000多万元,其中教育项目占60%左右。他还到内地投资办合资合作企业,他把定居在加拿大的儿子也召了回来,父子同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陈伟南爱国爱乡的业绩,博得人们的赞扬,他还受到江泽民、李瑞环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荣获广东省"热爱儿童"奖章,分别获得"广州市荣誉市民"、"汕头市荣誉市民"、"潮州市荣誉市民"的光荣称号。
兴学立教 造福桑梓
"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陈伟南心系祖国,具崇文重教之卓识,他在国内捐资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为家乡赠建一所小学。1984年深秋时节,陈伟南回到阔别40载的沙溪故里,即到学校察看,与校长坐谈。看到校舍还是旧祠堂,办学条件差,便主动提出捐资兴建沙二小学新校舍。1985年12月,沙二小学新校舍落成。该校占地8000平方米,建成校舍2500平方米,开辟了运动场,配置学生课桌椅及教学、办公设备,惠赠师生校服,举凡教学所需,一一为之充实,使学校可容600名学生就读。在沙二小学落成庆典上,陈伟南深情地说:"我年青时远离乡井,奋斗香江几十载。月是故乡明,山是故乡青……常思立人立国,教育乃万年根基,根深才能叶茂,而普及农村教育,尤为整个教育之基础。振兴教育,才能振兴中华。"这字字珠玑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爱国爱乡之心声。此后,陈伟南对沙二小学关怀备至,重视养校工作,增建教学楼宇,完善配套设施,绿化美化校园,设立奖教奖学金,加发教师津贴费,为教师外出参观和进修提供经费,每年春节向教师发慰问金,等等。十多年来,陈伟南的尽力支持,使沙二小学校园优美,办学条件良好,师生勤教力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连年来办学成绩列居全镇前茅,被评为潮州市先进单位、文明学校,荣获国家教委、绿委、团中央、广电部联合授予"全国中小学生普及绿化宣传活动集体一等奖"。
1987年以后,陈伟南先后捐资新建、扩建沙二幼儿园。该园占地1600平方米,建成教室及其他用房750平方米,开辟活动场地,配置教学、文体设备,绿化美化环境,成为潮安农村屈指可数的一流幼儿园。这所幼儿园建成后,每学期入园幼儿150人左右,使家乡儿童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1992年初,陈伟南决定赠建一所完全中学,为潮州市升格和建设新安作贡献。他同市、县、镇干部一起,经多次现场勘察选定校址。此后五年间,陈伟南先后亲临沙溪20多次,躬身参加建校与办学的实践,从规划设计、奠基施工,到办学规划、开好校董会、校园绿化美化、加强学校管理、充实师资队伍、狠抓教育质量等方面,他都提出很多宝贵意见。他办事缜密细致,对建筑设计、施工,都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宿舍每间寝室要配卫生间,让学生冬夜解手不必走出房外,以免受寒,运动场走水要象香港赛马场一样,下雨后仍可照常比赛……不论酷暑、寒冬,在建校工地或校园里,都曾见到陈伟南的身影。他身居香港,时刻把建好、办好家乡中学的事挂在心上,经常打电话询问建校、办学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陈伟南尽心尽意为家乡兴学育才的义举,深深地感动了父老乡亲,为使他的美德永世留芳,当初沙溪镇干部曾建议给中学命名伟南中学。陈伟南婉言谢绝了,他根据学校所处位置,取名为宝山中学。他说:"我年青时读书在韩山,现在为家乡建一所中学称宝山;韩山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希望宝山也能栽桃育李竞芬芳。宝山与韩山相连,共同培养更多人才,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陈伟南捐建的宝山中学,校园占地120多亩,已建成校舍20000平方米,修建了标准化大运动场,配置教学设备、体育器材、学生床铺和课桌椅,以及奖教奖学、师生校服等费用,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宝山中学校外1.2公里长、8米宽的水泥路面校道,连结镇内公路干线,方便学生上学。由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书题校名的牌坊式校门,典雅雄伟,气势恢宏。校园布局合理,楼宇依山建筑,逐层而上,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山腰耸立科技楼,山麓建设教学楼,山下正南面建大礼堂、图书馆,东北、西北隅是师生生活区,西南地带为体育场、馆,山顶辟建亭苑。崭新校舍与青山绿苑互相掩映,分外秀丽壮观,堪称桑浦奇葩、花园式的学校。
陈伟南的大力赞助和各级领导的悉心扶持,全校师生奋发努力,使学校呈现勃勃生机,工作迅速步上正轨,办学成绩显著。1994年,初中毕业生考上当地名校高中的有23人。该校也于1994年学年度开设高中部,1995学年度增加中师体育班,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也设立其中,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办学独具特色。1996学年度,全校高初中和体育班的学生共1600多人,成为潮州市发展中学教育、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1997年,宝山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考上省线的15人,地市线的6人,居全县同类中学前茅。陈伟南为宝山中学的办学成绩特别开心,专程莅校,对辛勤劳动的教师和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给予重奖鼓励。
十多年来,陈伟南在沙溪故里捐建了沙二幼儿园、小学和宝山中学,还为沙一小学捐建了教学楼,捐资支持新建镇中,实现了襄助家乡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一条龙办学的夙愿,为发展农村教育竭诚尽力,立德建功。
陈伟南不仅心系沙溪故里,也情系韩师母校,无时不思沾时雨之情。1984年11月,陈伟南首次回潮汕,即专程到韩山,探望阔别48载的母校,思忆当年的学习生活情趣,对韩师充满无限眷恋之情,表示了帮助母校建设之美意。年底,他第二次到母校,即捐赠购书专款,学校购书后在图书馆设立"校友陈伟南先生赠书专橱",供师生阅览。此后,陈伟南每抵潮汕,总要到母校,先后20多次莅校会晤学校领导,共商办好韩师大计,主动为母校办了一宗又一宗的好事,弼辅母亲的深情厚意,疑聚于一项项赞助之中。他为母校赠印校庆纪念册,赠送丰田面包车,捐巨资赞建功能多样的教学大楼("伟南楼"),捐资重建校门,整饰操场、校道、花圃,使校容更加秀丽美观。他主动赠建校史馆,命名其成为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并赠设"陈伟南奖学金",带头捐资为韩师筹集教育基金,等等。他还积极穿针引线,促成两位校友赞建学生宿舍楼("进化楼")和综合办公楼("才林楼"),广泛联系韩师校友和港澳乡亲,为办好母校出力。在陈伟南及众多校友、乡亲的支持下,韩师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对扩大办学规模、升格为师范学院起了积极的作用。韩师升格后,陈伟南又主动赞助经费,支持在母校举行饶宗颐学术研讨会。随后还两次赠款共150万元,作为学院教育基金和资助建设东区新校门,继续为建设母校尽心尽力。
陈伟南胸怀兴学立教、振兴中华的大业,对各地发展教育也有诸多襄赞。他大力赞助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的建设和活动,促进该中心被评为"全国校外教育先进单位"。1992年1月12日,广州市举行"教育基金百万行"活动,陈伟南捐了40万元。他虽年逾古稀,但仍兴致勃勃地走在"百万行"队伍的前头。这使并肩同行的市领导高祀仁、黎子流、张汉青等十分感动、敬佩,频频与他握手称谢。1995年12月广州市举行第三次"百万行"活动时,陈伟南正在潮州,他特地电告广州朋友,请其代报再捐20万元,表示他支持教育的殷切情意。陈伟南对省教育基金会、华南农大、华南师大、广东侨中、广州农业中专、北京农大等单位,也都捐赠教育基金、奖学金或专项建设经费。对潮汕星河奖,汕头、潮州、潮安等市县的教育基金会,陈伟南也分别捐赠巨款,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宗宗赞助项目,体现他兴学育才、振兴中华的远见卓识,倾注他爱国爱乡、至德至诚的一片丹心。
崇尚文明 发场传统
陈伟南青少年时在家乡学习和生活,植根于海滨邹鲁的活土,受过中华传统文化熏陶,韩文公的惠风和潮州的人文传统,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不是文化人,但崇尚文明,热心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光,对弘扬潮汕文化格外热情,大力襄助。
潮剧是潮汕文化的一朵奇葩,潮州古城是潮剧的发祥地。但八十年代中期潮州市潮剧团的发展,却碰到不少困难。为扶持家乡潮剧团的发展,时任香港潮安同乡会第一副会长的陈伟南,与几位同仁商量,邀请潮州市潮剧团于1987年香港潮安同乡会成立14周年时赴港演出,同乡会专门成立了筹委会,陈伟南负责筹集资金。陈伟南还专程来潮与剧团研究挑选剧目,并亲自到现场了解排练情况,补助赏伙食费,鼓励演员对演艺精益求精。1987年10月,剧团赴港,在新光戏院演出获得圆满成功。从此,陈伟南与潮州市潮剧团结下不解之缘,为剧团的兴旺发达操劳。剧团在港演出时,适逢澳门潮州同乡会即将成立,陈伟南便与澳门潮州同乡会筹委会联系,安排潮剧团到澳门演出3天。这是澳门开埠以来第一个到澳演出的潮剧团,风情万种的生旦,妙趣横生的潮丑,优美悦耳的潮乐,吸引了众多观众,全城沸腾,万人空巷。澳门潮州同乡会会长许世元在送别时,离情依依,紧握团长的手再三问:何日君再来?潮州市潮剧团在港澳演出归来,声名大振,演员们更加认真苦练技艺,演艺水平不断提高。陈伟南还赠送大客车给剧团,方便剧团下乡演出。1990至997年,潮州市潮剧团又多次应邀到泰国、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演出,各地报刊、电台报道与观众口碑,皆是好评如潮。这对增进乡亲情谊,弘扬潮汕文化,扩大文化交流,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潮州市潮剧团也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开展潮汕文化研究,将有益于弘扬潮汕优秀文化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沟通海内外的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1991年11月,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时任汕头市政协常委的陈伟南被聘为顾问,他认为这项工作极有意义,热情给予支持,即捐资20万元作为活动经费。1993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传播基金会成立,陈伟南又捐资100万元,并应聘为该会永远荣誉会长。几年来,他热情参加研究中心的各项重大活动,在历次理事会和潮学颁奖会上,他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指明研究和弘扬潮汕文化是一件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对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推动潮汕文化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对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陈伟南更是敬佩他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和卓越成就,热心支持他的学术文化活动。饶老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他兴致勃勃地前往参加,热诚祝贺。1993年,陈伟南资助《饶宗颐书画集》在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并在广州举行书画展,与饶老一起赴穗参加开幕仪式。同年12月,由饶教授倡议,香港潮州商会赞助的第一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陈伟南作为潮州商会副会长,积极参与会议的筹划工作。会前,他本人还资助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到潮汕调查、搜集有关资料,充实潮学研究题材。潮州市政府为表彰饶宗颐教授的卓越成就,收集和研究其学术论著及书画作品,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丰富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拨专款在教授的故居建设"饶宗颐学术馆"。陈伟南为该馆内装修捐助50万元,并在建馆过程中多方给予关注、帮助。他与饶老一起参加奠基仪式和落成庆典,先后五次进馆参观,对建成这样一座"资料齐全、水平很高的学林宝库",成为一个学术研究和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基地,十分赞赏,也为自己能对推动潮学、饶学研究和弘扬中华文化尽点力而感到无比欢愉。1995年,香港郑炜明先生把国内外专家评论饶教授的文章,以及饶老的专著论文目录,汇编成40万字的《论饶宗颐》一书,陈伟南资助该书在香港三联书店出版。饶教授深表感谢,在跋中说:"本书能够出版,友人陈伟南先生惠予极大的助力。陈先生对地方文化事业,出钱出力,做出许多别人不肯做的贡献,更令人敬佩。"
1996年8月,由陈伟南提议和资助的饶宗颐学术研讨会在潮州韩山师院举行。为了开好这次研讨会,他赞助活动费30万元,并同饶教授一起,悉心指导与积极参加会议的具体筹备工作。他还先后三次把在港印刷的邀请函和《论饶宗颐》及饶老的著作等资料,托专人带到汕头后转来潮州,为会议做好准备,并赠款出版《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充实研讨会的资料。在筹备会和研讨会上,陈伟南都满怀深情地讲了话。他指出:饶教授审国际著名的汉学大师、大学问家,比赚大钱成为大富豪更为难得。在世界上,可以称为汉学大师的,有双峰并峙的说法,也有三驾马车的说法,其中都有我们的同乡饶宗颐先生。他对饶老特别崇敬,希望通过研讨会,探对、宣传饶老艰辛的治实践和辉煌的学术成就,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贡献。饶教授在会上也动情地说:"我要衷心感谢陈伟南先生,没有陈先生的支持,这个学术研讨会根本不能召开。"
这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86篇,来自九个国家和地区的25位专家在会上作学术报告,把对饶教授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通过舆论和与会代表的传播,其影响将遍及海内外各地。陈伟南热心支持学术研究及其与饶教授基于弘扬中华文化的共识和友谊,也成为会内外的美谈,受到人们的热烈赞扬。会后,陈伟南又赠款出版《饶宗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并为饶宗颐学术馆事业基金会捐赠与筹集资金,出任该基金会主席,为饶学研究工作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贡献力量。
陈伟南还关心潮州的宣传文化工作,先后捐资给潮州日报社和广播电视中心增添设备,向潮州文化部门捐助文艺创作基金,对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和繁荣文艺创作尽点心意,为潮州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爱港爱国 心系中华
陈伟南在潮汕文化氛围中成长,在香港感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辛酸滋味,又饱尝过日本帝国主义者统治的艰难生活,其爱国爱乡、渴望祖国富强的思想感情,尤为强烈鲜明。五十年代初期,陈伟南在香港从事杂粮橡胶类的贸易,当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之时,他在香港的星洲公司和澳门的星华公司,千方百计冲破禁运的铁网,向大陆运去急需的橡胶等货物,运出大陆急待出口的土产。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他每年都到广州参加交易会,不断扩大同内地的贸易业务。
神州春绿大地,赤子报国路宽。陈伟南拥护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关心国内经济建设,希望祖国繁荣昌盛。1983年,当一些外商对中国乍暖还寒的改革奏尚存戒心之际,他已一马当先,积极寻找报国之路。他派伙计到广州联系客户,自己赴穗参加1984年春交会,洽谈生意,会晤广州市畜牧总公司温文经理,联系合作伙伴。同年11月,陈伟南赴惠与广州市畜牧总公司洽商合作事宜,他开诚布公地说:"本人想来广州投资办饲料厂,不是为了赚钱壮大家财,而是在有生之年,用自己长期办饲料工业的经验,为促进祖国畜牧现代化验室尽绵薄之力。"双方坦诚洽谈,草议了合办饲料企业的意向书,随后于1985年初正式签订合同:香港屏山企业有限公司与广州市畜牧总公司,合资成立穗屏企业有限公司,温文任董事长,陈伟南任副董事长,兴建具有八十年代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饲料厂,成为全国较早办起的合资饲料企业。
为了办好内地的合资企业,陈伟南决定召唤儿子陈幼南回港帮助料理。原来,陈幼南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再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后,在加拿大砚壳石油公司任左究员。当时,香港正刮起一阵移民风,有朋友疑惑不解地问陈伟南:"现在香港人找门路向外移居,你却叫儿子回来,什么道理?"陈伟南笑着说:"人各有志嘛!国家好了,我们好过,国家不好,去哪里都不好受。"对此,陈博士也坦诚表达心声:"作为炎黄子孙,我应为祖国效力;作为企业家,我渴望在大陆这片具有发展潜力的土地上施展自己的才智;作为儿子,当父亲的事业需要的时候,我义不容辞。"陈氏父子这一席话,深情地抒发他们心系中华的赤子情怀。1985年秋天,风度翩翩的陈幼南毅然舍弃了国外的好职位和优裕生活,携妻挈子,举家返港,担任屏山公司投资部经理,出任惠屏企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参与穗屏饲料厂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陈幼南学深识广,精干实干,谦逊待人,乃父之风随处可见,赢得"穗屏"员工的普遍称赞。他们异口同声夸奖陈伟南:"陈老板不仅出钱、出力、出技术,还出了人,真是奉献全到家。"由于双方真诚合作,"穗屏"效益显著,规模不断扩大,并向配套成龙的集团发展,获得广州市、广东省和全国的多项奖励,1992年荣获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的3项金奖,被誉为"合资企业的典范"。在此基础上,屏山公司、穗屏公司又在国内各地联办二方或三方的合资合作企业。至1996年,先后在粤、豫、川、湘、苏、闽、鲁、沪、津、内蒙古等省市(区),兴办的饲料、种禽养殖和商贸等企业20多家,为支持内地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伟南的言传身教,使陈幼南在中华民族以及潮汕传统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他虽出洋留学,但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还是中国式的。他不仅协助父亲办好国内的合资企业,而且热情支持父亲捐资兴学和办各种公益事业,学习发扬父亲的爱国爱乡精神,先后赠款襄家乡的文教卫生事业,赞助广州儿童活动中心的建设。1996年还捐资300万元,为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兴建"幼南博士楼"。该楼的建成,为年轻畜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在该楼的落成庆典上,陈幼南热情洋溢地说:"兴建博士楼,是我对发展祖国农业科学事业的一点心意,也是家父--陈伟南先生的愿望。造福乡梓,为特别是为农业现代化出力,是我们父子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为之付诸努力的行动。"这发自肺腑之言,表达了陈氏父子宽阔的爱国情怀。
陈伟南还带儿子参加社团活动,为社会、为乡亲服务。为了增强香港潮籍青年的爱国爱乡感情,发挥潮籍青年实业家的作用,陈伟南积极支持协助,香港潮州商会于1991年成立青年委员会。陈幼南现任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几年来,青委会进行对国际形势和国情乡情的研究,开展学术文化交流和联谊活动,显示香港潮籍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1997年3月,在潮州商会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暨第四十届会董就职典礼上,江苏省与内地潮籍青年大联欢,"同心协力……延续乡谊到万代"的欢乐歌声,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回荡,传向四面八方。
陈伟南拥护我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他报名参加香港特区首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在报名5833人中荣幸地当选为推委会委员。他为在香港第一次真正民主参政,行使当家作主权利而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他积极参加推委会的活动,以历史责任感到严肃认真的态度,为选举特区行政长官和临时立法会议员,郑重地投上神圣的选票,为顺利组建香港特区首届政府尽自己的一份心意和力量。在庆祝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香港特区政府成立的大喜日子里,陈氏父子更是满怀喜悦之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香港潮属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活动委员会中,陈氏父子分别担任副主席和宣传、公关部长,为潮籍乡亲参加这一中华世族百年盛事的欢庆活动,做了很多工作,忙得不亦乐乎,也感到无比兴奋和开心。他们爱国爱港的精神,受到乡亲们的交口称赞,真是:两代同心爱乡邦,白发青丝一片丹。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儒商",儒商的特点是勤劳俭朴,诚实不欺,躬行"君子富,好行其德"的儒家之道,乐善好施,崇尚教化,颇受社会的尊重和称赞。明代思想家称他们"虽终日做买卖,不失其为圣为贤。"清代思想家则赞之曰:"其业则商贾,其人则豪杰。"我们在陈伟南身上,既看到中国儒商的好传统,也看到现代文明的光环,看到一位爱国实业家的奕奕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