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个客家人对潮汕人的看法——我看潮汕文化与经济
blog [郁金香BBS]
其实,文化到底是什么,我也不是很清楚。不过现在到处都流行说文化,我也就谈谈我的看法。对于潮汕地区,我们一谈到文化,相信大家都会不自觉地从脑海中涌出这个几个东西,就是功夫茶,刺绣,木雕。其实这些都是从实物上来定义的。其实更多人还会联想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就是比如排外,保守,当然在我们家乡那边,潮汕人的团结也是出了名的。不过大家谈到这个团结的时候,往往是跟打架联系在一起的,打架也好,至少也算是团结的一种体现。他们批评我们家乡人就不是这样,他们说我们县的人都是无事凑一窝,有事各走各的,这里没有刻意贬低哪个地方的意思。只是想说明一点,就是潮汕人是团结的,至少在对外的时候。这种由潮汕长期的传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对外时候的团结,可以说既是潮汕文化的产物,本身也是潮汕文化的一种。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简单点来说,文化可以从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运行。潮汕地区这几年经济大幅滑坡,信用丧失,很多人都把原因归罪于潮汕文化。我个人觉得,其实这个一个很片面和很死板的看法。文化本身并没有罪,任何一个地区的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也同样会有它自己的不足与劣势。大家都说我们客家人热情,勤劳,重视教育,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客家人有一个很大的先天缺陷就是官本位,也很保守,而且没有那种敢拼敢闯的冒险气质,现在可能好点了。所以文化这个东西,我们不能简单说它就是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我们应该想想,为什么这种文化会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事实就是文化本身没错,是我们没有利用好这种文化,更关键的是我们没有好好地对待这种文化。文化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如果静态化了,这不叫做文化,更恰当地应该是传统和习惯。因此,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问问自己,潮汕地区从古到今,从第一次提出潮汕文化到现在,潮汕文化有改变过,有发展过吗,有创新过吗?我不是潮汕人,或许很多我不懂,但从我了解到的来看,答案是没有。我们整天谈来谈去的还是那些东西,还是功夫茶,还是工艺艺术品,还是潮汕的敢闯的海洋情怀。我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好,而是就算是这些东西,我们有没有想过,或者尝试过用一种比较适合现代的方式方法表现出来,把他们的蕴藏的优秀精神体现出来,把传统中的糟粕东西剔除掉。很可惜,我还是觉得我们没有。
以上所说的文化是偏向以文化内涵方面的分类,我觉得文化,我们还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这样更有利于看清楚文化更经济的关系。汕头的城市文化是什么?我是有点说不出来,说是海港文化吧,不明显;说是旅游导向吧,好像又没几个地方有特色,海边度假村不是特色,南澳岛算是一个,但建设的怎么看都没有想象中的好,去了就让人失望的那种。就连潮汕出了名的食品也没有专卖街(好像金新路那边有??);说是商业文化吧,都是小打小闹,东拉西扯的商业布局,不成气候;民营企业文化吧,没有品牌带动,给人的感觉就像都是地下工厂。所以汕头这个城市到底有什么文化,真的是有点难说。大家可能会问,那其他城市的文化呢,是不是就是很强,我觉得一个城市的城市文化,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道路和建筑。如果说深圳的城市道路和规划是大家闺秀,汕头也真的只能算是小家碧玉了。可是就是小家碧玉,也要有小家碧玉的模样,现在汕头的道路大都是小家不玉,就是路面偏窄。路面窄,可能跟汕头这个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历史因素有关,可是经过那么多年的城市规划建设,道路的规划(比如新开道路减少流通量)总该有点样子吧。做21路车去校医院本部路过的那段路,真的是典型,见了好几年,一点改变都没有。这个有点说不过去。再说这个“玉”,汕头是一个经济特区,就我个人看法,整体城市应该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风格,而建筑风格就应该是最为明显的特征。这点很令人失望,我不想再说要建骑楼一条街什么的,因为这现在不现实也似乎没有潜力了。但潮汕传统建筑的很多特色,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们融进现代城市的建筑中去,加上统一的建筑标准,整个汕头建筑就肯定完全不同。大家有没有发现,你去到一个城市,首先受吸引的就是建筑物。统一风格的整齐建筑给人的冲击绝对好于广告文字的空泛宣传。另一个“玉”就是城市的干净问题,汕头今年评上了环保城市称号什么的,我真不知道这个东西能说明什么,除了说明汕头工业不发达外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效应了。这个大家应该没有意见吧?汕头除了沃儿马那边几条街道,还有就是天山路那边的街道比较干净整洁外,我很少见到有整洁的街道,路面凹凸不平是随处可见,杂七杂八的东西垃圾好像都是没有人管理的,唯一可以让人觉得还行的就是绿化,可是这个是大家都有的。
说到文化,我就不得不联想到城市文学,不知道大家的看法怎么样,我在汕头生活了差不多五年了,汕头这边有什么比较出名的文学杂志,或是像江门文艺,佛山文艺(这些我小时候比较喜欢看,所以记住了。)什么的也好,我是没有见过,这个可能是我没有见到吧。什么文学社,创作社的,好像也没怎么听到。文学领域好像跟经济拉不上什么关系。其实不然,文学是思想前进的路标,广州是个老城市,它那边的文学发展我也不是很清楚,深圳是很明显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深圳的一些杂志,名字倒忘了,杂志里面反映的城市生活或市民风貌,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引导一种社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这点,我下面在说。所以,我认为,空喊搞好教育,还不如提倡或引导一种文学创新,这样实在和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文学嘛,年轻人还是很有兴趣的,能通过他们喜欢的东西来改变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也是一种教育。
从以上两点,我认为汕头的城市文化并没有从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分离并发展起来,依然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文化里面,这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停留,更重要的是城市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城市人,就应该具备和负有城市人的责任。这点其实跟我前面所讲的潮汕文化没有得到创新发展是相联系的。城市文化跟乡村文化交织不清,又没有创新突破,怎么去指引城市发展?不可能。
目前,城市的发展不再是一个城市的发展,而是整个地区几个城市的区域发展。从目前闹的轰轰烈烈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就可以看出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泛珠三角区域(也就是9+2合作)的城市中是没有汕头的。我相信汕头的领导看到这个,心里都会发抖。刚刚想起来拿枪跟人家火拼,人家连航空母舰都开来了。汕头现在是夹在厦门和珠三角中间,两边都有压力不断压挤,在抢夺汕头的发展空间。
从区域经济发展腹地战略角度来看,以前的汕头是没有腹地的,潮汕三面环山,一面对海,进入梅州江西很长时间来都是华山一条道,这个就是所谓的交通瓶颈。这个也是潮汕企业长不大和汕头海港难发展的很大原因,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这里说说我的根据。记得我还比较小的时候,小学吧,我们那边听得最多商品就是揭阳货,姑且不论大家对那些货物得印象如何(印象是不太好,简直就是质量不好的代词),证明当时潮汕这边的货物还是进入了粤东靠近江西地区。另一方面,我们那边的农家养母猪,生猪崽,买家基本上都是潮汕人,这种潮汕人给人的印象就不错,因为他们都是很讲信用的,买卖猪不会骗人。在当时,我们那边的人刚刚开始大规模外出打工,但很少人流向了距离仅180公里的潮汕,而跑去560公里多的广州和深圳。这个原因可能有很多,从硬性一点的角度来说,交通不便我觉得绝对是很大的一个因素,先不说那时候,那时候的交通我不是很清楚。就是到现在,汕头通往我们那边的汽车都是少之又少,像通往我们兴宁市的客车就只有每天的一趟(去年开始好像增了一趟)。而且车费比去广州的还贵。广梅汕铁路是97还是96年通车的,不太记得,高速公路也就是这两年才搞起来,现在还在搞。交通瓶颈存在这么久,我就是不知道当时的潮汕地区政府怎么就是没有看到这个巨大的发展潜力。现在交通是开始搞起来了,不过汕头怎么利用这些动脉,还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现在很多人都在为汕头出谋划策,其实这个很好,一个城市衰落下去了,至少还有人肯站出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我也随便说说我的个人看法吧:
首先,政府必须主动改革。其实很多政府官员听到这个改革相信都很反感,他们可能会说,你们这些无聊的人整天就吵着改革,我们不是在改吗,我们现在不是在搞机构精简,机构撤并吗?如果真的是这样,我就想问一个问题,我们汕头市政府的机构改革有哪次是我们自己主动提出来的,又有哪次机构改革不是由于上级压力而自己为了经济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改革的?在我们中国,看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政府有没有能力,唯一的标准就是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这条也是成立的,这个很有意思。就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经济有没有发展,就可以说明一个政府有没有能力和作为。汕头的发展,汕头政府应该负大部分的责任。在我们中国的这种经济发展体制下,政府依然主导着经济,政府的政策规章,措施规划,办事效率,形象作风,执行效力无一不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这点我们可以翻翻其他发展迅速的城市案例,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政府积极主动改革的地区,往往就很快发展起来,深圳,顺德,东莞,大连,温州等等无一例外。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官话来说就是走在了人家前面,造成了政策上的不平等。我们可以查查政府改革的历史,对比一下汕头跟其他城市(深圳就不用比了)的情况,就会发现,到底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缺乏了积极主动性。
政府改革的范围太泛了也不好,我认为最为关键的就是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年青人才更容易接受新观念,更敢适应改革带来的变化。具体的某些措施,这里就不细谈。其次,借钱也要搞好城市建设。城市硬件建设是城市环境的重要方面,特别是街道,路口,交通,这些直接影响到外来人的印象。首先应该抓。现在好像就在搞一路一砖,一街一树。这个蛮好的。
再次,创新思维,弘扬潮汕文化精华。潮汕人作为不是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王志纲说的),我们的文化却是有很多独特的地方。比如团结(不等于合作),我们就应该从团结中提倡合作,闯荡的精神,我们就要警惕和排斥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心态,其实讲信用也是潮汕人得一个有点,我们从潮汕大量的侨批就可以看出来。只是这点被我们自己掩盖了。(发挥地区大学的作用)促进学校跟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增加大学生等学生的机会,包括实习,见习等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弘扬新的文化气氛。
最后,摸准经济着足点,合理定位。以前也有人说过了,汕头的城市定位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一会儿国际港口城市,一会儿又旅游城市,一会儿又工业经济强市,这样模糊不清的定位很难维持一个连续的建设政策方针。汕头目前定位首先要考虑大环境和自身的小环境。大环境就是当前国际的城市发展趋势和国内的城市发展趋势,甚至是广东省内的经济合作,如泛珠三角,小环境就是自身的潜在优势和特色,这个可以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资源,物理性资源,创新管理体制等方面。
Ps:工业强市。物流强市。港口城市。
我不是潮汕人,生活在这里,也就算是半个潮汕人了,因此关注自己城市的发展我认为是每一个市民的责任。因此我不会轻易的贬低潮汕,也没有必要。说实在话,作为学生,不管是外地还是本地的,我们都希望汕头能够重振起来,从自私一点的角度来讲,这样我们汕头大学的名气也更为响亮。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