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新加坡艺坛的潮籍美术家初探(一) 陈琳藩 陈嘉顺
摘要:本文选取新加坡第一代美术家中潮籍人物,分为四个部份,着重就于人物传略的记述。对开拓新加坡艺坛的潮籍美术家整体规模,进行初探,希望从中窥测到在20世纪前50年的移民中的文化交流,以及当今新加坡美术的“潮人现象”的本源。
关键词:新加坡 潮人 第一代 美术家
二十世纪初的新加坡为英国殖民地,而其民众大多为华裔,因此艺术有较为明显的中西合璧的特色。新加坡的艺术萌芽于十九世纪末,康梁变法失败后,维新党人流亡南洋群岛时播下的种籽;而兴盛于民国时政局动荡,许多艺术界人士纷纷到南洋谋生、定居,开拓了新加坡艺术局面。在众多的艺术门科中,由新加坡的第一代书画家开拓的美术界,可谓异彩纷呈,繁花似锦。姚梦桐先生在《新加坡第一代书画家定位》一文中提出:“以1935(指“中华美术研究会”成立)这锚地作中心,再往南北各画一条线,往北的线画到20世纪20年代,往南的线画到20世纪50年代作为上下限。活动于这范畴的书画家,都有属于新加坡第一代书画家。”同时姚先生在文中还充分的肯定了这个时期的书画家为新加坡文化振兴所做的贡献:“(二)战前的书画家筚路褴褛,拓荒辟园,栽下棵棵艺苗。战后不少书画家来到新加坡,从事教育文化工作,他们承先启后,跟战前的书画家,同心协力,把艺苗培植成材,推深推广了新加坡的美术发展。”1
中国文化对新加坡文化影响深远,而对新加坡文化中的美术这一门科,潮汕籍书画家对其发展更是功不可没。笔者根据搜集到这个时期,在新加坡从事美术组织、教育和从事其它行业而业余努力书画创作、并对新加坡美术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的第一代美术家中的潮汕籍书画家材料,汇成此文,分为四个部分,本着多知详写,少知略写的原则,简述他们在新加坡美术发展进程中所作的贡献。但囿于学力和地域因素,材料搜集甚为困难,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唯望抛砖引玉,以祈方家不吝指正,使之逐步完善。
一、专业教育开先河
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必端赖于教育,新加坡的美术事业能有繁花似锦的局面,就是有较好的高等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社团的带动。1922年,孙裴谷创办的新加坡华侨美术学院,是新加坡第一所美术学院,开设国粹画科、西洋画科,并选修擦笔划科、粉笔画科、水彩画科、铅笔画科,由孙裴谷、林伯嵩(待考《1》)、陈远致(待考)、杨书南(待考)、曾沧海(待考)、曾奇隆(待考)、杨抱冰、蔡梦香等执教。2虽然“华侨美术学院”开设课程较为适合初学者,但由于客观原因,办学时间不长,培养的人才不多。1930年,由张伯河、郑鼎新等成立“南星美术研究会”,曾举办社员作品展。31935年4月15日,陈宗瑞、张汝器、李魁士、张伯河、卢衡(待考)、庄有钊、赖文基(待考)、徐君濂(上海)、蔡竹贞(待考)等雅集于大世界新生活酒家发起创办“沙龙艺术研究会”,1936年易名“中华美术研究会”。4“中华美术研究会”不单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美术展览,同时也举办其它活动,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5同时还为接待国内到新加坡活动、避难、办展的美术家做了大量的工作,曾接待过徐悲鸿、刘海粟、王济远等,并为他们办展提供方便,并多方联系买家。61938年,由“中华美术研究会”倡办“南洋美术专科学校”,开设有西洋画系、雕塑系、艺术教育系、实用美术系,由林学大(福建)、黄葆芳(福建)、李魁士、陈溥之(待考)、钟白木(待考)、林玉珠(待考)、张汝器、高沛泽(待考)、施育艺(待考)、吴得先(福建)为教员。南洋美专课程设置合理,师资雄厚,至今仍被认为是新加坡的美术摇篮。7
孙裴谷(1892—1945)揭阳人,是潮汕著名画家。揭阳孙淑彦《裴谷山人年谱》言,1913年,孙裴谷应新加坡端蒙学校校长陈颉龙之邀到该校任教至1924年回国。8而《端蒙学校廿五周年纪念刊》《2》则注明孙裴谷1915年2月至1924年6月在该校任教。9孙裴谷在新加坡期间举办个人第一次画展,编成《裴谷山人铃印》;这个期间,孙裴谷致力于中国书画艺术的研究,还尝试一些西画的学习与创作。101922年,孙裴谷等又创办新加坡华侨美术学院,培养美术人才。《3》
刘先德(1900—1979)潮阳人,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大学艺术教育系,曾任职于广东第二师范学校、泰国中华中学。抵新加坡后在养正学校为教员,并任“中华美术研究会”要职。刘先德对中西绘画皆有造诣,与陈文希至为友好,平时又爱好音乐及工艺,见识甚广。11
张伯河(1900—?)普宁人,上海艺术大学毕业,曾为普宁二中教员,到新加坡后为麻坡中华学校艺术主任,曾任教于端蒙学校,《端蒙学校廿五周年纪念刊》中,收入他的一件水彩风景写生及三件人体速写。12参与组织“南星美术研究会”和“中华美术研究会”。13
张汝器(1905—1944)号若琏,潮州人。其父张寅伯擅长工笔花鸟翎毛,家中藏书甚富,他在金山中学读书时,课余随父学画从临摹国画入手,兼学西洋写生。193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并得同学澄海李澄之的资助到法国马赛美术学院进修,一年后由法国返国途中经过新加坡,为当地画友挽留执教于端蒙、养正等中学,后任《星洲日报》副刊主编,并创办“汝器画室”,任“中华美术研究会”会长。14期间曾接待到新加坡办展义买的徐悲鸿,徐曾客居他家中甚久,二人感情甚深,徐悲鸿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潮州人张汝器,早年赴法、德两国学画,功力很深,归至南洋新加坡,与妹夫庄有钊及建筑家何光耀倡导美术,连年举办作品展览,作品多且好,又热心公益。新加坡沧陷,三人皆殉难,至堪痛惜。”15抗日战争中,他创作了一大批漫画、16油画宣传革命,举办展览声援抗日,后为日寇杀害,年仅39岁。17其牺牲后,新加坡艺术界朋友为他刊发一则启事:“画家张汝器先生天赋独厚,兼承家学,髫龄能作山水画,巨细皆全章法,时人叹为神童,嗣负笈海上,造诣益深。惟囿于丹青,深感单调及放棹巴黎,探求西方艺术,止于马赛,潜修数载,融东西美术精粹于一炉,学成归国,道经星洲,当地艺林名宿,群相挽留,遂居焉,初任星洲日报美术副刊主任,因其创作高超,各地画家,一致拥戴,出组南洋华人美术研究会,众望所归,被举为历届主席,为执星洲美术界牛耳者逾十年。敌寇南侵,被检遭害,一代艺人如此收场,岂不痛心,先生既无恒产,而子女教养之费,尤难应付。同仁等于悲痛之余,拟就先生遗作,择优陈列于星洲博物院以垂不朽。倘得社会领袖慈善大家,悯先生之遭逢,寄予同情慨解义囊,购书助学,使先生子弟学业免于中辍,而名家作品,不随时代湮灭,盖亦朋辈之光也。”《4》这也是潮人在新加坡为真理抗争的一个生动的实例。
李魁士(1905—1970),又名之声,抗战期间化名大白,后以大白行世,揭阳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系,深得校长刘海粟器重。毕业后回乡结婚之日,刘海粟特作国画二幅以贺。婚后月余即应新加坡树人学校之聘赴新任教,后又任教于蔗坡、道南、端蒙等学校。抗战前夕,独资开办开明书局,至日寇占领新加坡时停业,抗战后在新加坡二马路重开上海书局。擅长国画和油画,曾多次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18
沈观德(1906—1993)字泽园,号笔花馆主,潮安彩塘人。1927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转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曾任教于潮安金山中学、汕头一中。1941年到新加坡,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师资训练学院、义安学院、华侨中学任教。业余从事美术学术研究,勤奋创作,艺术成就受到社会的重视。1969年成立“新加坡水彩画会”,任第一、四届会长,期间曾组织到台湾展出,备受好评;1980年,他又先后出访日本和阿联酋介绍中国书画艺术。之后,沈观德兼职于南洋美术专科学院,教授新加坡后起艺术人才,还教授七名日本妇女的水墨画技巧,不久她们便掌握一套技法,创作不少作品,为报答沈观德的师恩,她们举办了《日本妇女水墨画展览会》。1985和1988年,沈观德二度回到故里探望亲人,还到汕头与画友重会,同时参加国际潮人书画大展。19
陈景昭(1907—1972)潮安人,为著名艺术家陈昌龄之子,毕业于中国暨南大学法学院,获学士学位。曾为广东省立高级商业学校、汕头中学、广州大学教师。20世纪20年代到新加坡,任端蒙学校校长十多年,及中正学校教员,所谓桃李遍天下。陈景昭书画艺术,受家学熏陶外,又从谢公展、黄宾虹、叶恭绰、张天方等同游于海上,书法得力于叶氏,国画则为黄宾虹入室弟子。其为“中华书画研究会”导师、“中华美术研究会”监察主任,曾任多届书法展评选员,并应邀发表专题演讲或展览,并常即席挥毫,在书法艺术上受其鼓励的弟子众多。设有以其名字命的艺术奖金,着有《陈景昭书法集》行世。20
陈文希(1908—1992)揭阳人,毕业于上海新华大学美术系。1949年到新加坡定居,担任华侨中学美术教员20余年,教学认真、作画甚勤,常带学生外出写生、醇醇善诱。课余为“新加坡艺术协会”、“中华美术研究会”理事,积极参与新加坡的各种学术活动,举办过30多次个展、出版8种个人画册。1964年获新加坡总统颁授公共服务星章,1975年荣膺新加坡大学“艺术博士”称号。陈文希在西洋绘画上受野兽派、立体派的影响,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他以西洋画的形式、特点赋予中国绘画技法而自立面貌,21有论者谓其为“东方之毕加索”。22其于艺术上最为推崇八大山人、黄慎、吴昌硕之作,认为其之所妙在于书画艺术的有效结合,故而晚年则趋于水墨创作,力求笔简形具,所出大开大合,无所不妙。1987年,80高龄的陈文希应邀访问祖国,并在北京举办“陈文希美术回顾展”。23
陈宗瑞(1910—1986)字楷,号式华,汕头市鮀浦人。《5》出生于中国,幼年随父到新加坡,及长回汕头接受中学教育,在汕期间和友人曾幻一、陈文希、林受益和女友郑碧君合办春阳绘画社于汕头新兴街,开汕头西画之先。24不久,求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上海新华艺术学院至1931年毕业,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后定居新加坡,担任华侨中学、中正中学、端蒙中学、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教员及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讲师。1935年,在新加坡为英皇五世银禧美展获奖金,组织“中华美术研究会”任副会长,张汝器牺牲后为会长。1969年,又与同好发起组建“新加坡水彩画会”,任多届会长。1971年为“中华美术研究会”在欧南园办“美术中心”,其艰苦策划和经营感动多方同好给予支持,使这个中心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该会维持最久的最早会所。陈宗瑞先生还长期担任新加坡艺术协会正副会长,他的忘我工作、献身艺术的精神,在新加坡艺术界有口皆碑,为表彰他在新加坡艺术发展中做出的贡献,1965年新加坡总统授予其公共服务星章。251982年出版个人大型画册《陈宗瑞水彩水墨画集》,新加坡著名书法潘受先生诗书赞曰:“水彩精能水墨工,东西水乳妙交融。何人富贵浮云视,孤注光阴一艺中。”陈宗瑞在艺术上主张学画要下定决心刻苦外钻研,为自己打下扎实的基础。他作画涉猎门科甚广,水彩、国画、油画、素描,无不学而后精。作品取材宽广,1952年,他与刘抗、钟泗滨、陈文希等画家到马来西亚东海岸写生,并举办联展,轰动一时;之后又多次与画友到世界各地写生。他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作画信条,重视写生与技法的结合,强调传统,尊重自然,着意真实,无论是中西画幅都有色彩鲜明爽朗、充满生活气息。261993年,其后人把他一生创作部份作品捐与新加坡美术馆,1995年,设立“陈宗瑞美术奖学金”,继续为新加坡美术事业的发展发挥作用。27
庄有钊(?—1944)系张汝器的妹夫,在新加坡曾与张汝器合办朋特画社,参与组织“中华美术研究会”,日寇占新加坡时与张汝器一同为敌所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