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新加坡艺坛的潮籍美术家初探(二)
陈琳藩 陈嘉顺

二、言传身教竞芳菲

由于美术教育组织的努力,使新加坡的美术事业蓬勃发展,以上诸家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新加坡各项事业增砖加瓦。而在传播艺术种籽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还有那些默默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员们,他们在学生中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艺术的接班人。
蔡梦香(1889—1972)潮安人,早年毕业于上海政法大学,留校任教。1922年为“新加坡华侨美术学院”教员,1948年二次南渡新加坡,曾经出掌棉兰直名学校丁宜学校校政,继而在新加坡端蒙、瓜夷、崇光等校为教员,常往来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之间,但定居于新马。其喜作诗,治学出入于唐宋,风格如其人,不落蹊径,独树一帜;书法造诣颇深,晚年似为作画,若书若画,水墨淋漓,不求形似,只求神若,意境高远。29著名学者饶宗颐曾撰文评曰:“自擘窠小楷,波磔点画,靡不殚究,锲而不舍,若有神鬼役其指臂,而执笔之法屡易,老而日新,自出机杼,俯仰今古,无当意者,晚岁书所造益奇,而解人益不易得矣。”肖遥天则评曰:“其意态多皱折,而情味实通畅;其点划似苍劲,而内质实膏腴。”1977年,新加坡艺友为其出版《蔡梦香先生书画诗集》。30
苏若珩(1901—?)潮安人,汕头市华英中学毕业,曾为汕头《民声日报》记者、潮安著存学校校长、汕头震东中学教员。20世纪30年代初到新加坡,为端蒙学校级任教员(相当于年级组长),在《端蒙学校廿五周年纪念刊》上发表《说几句关于书法的话》。31
陈惠衡(1902—?)潮州人,上海艺术大学毕业,曾为广东省第四中学教员,执教新加坡端蒙学校。《端蒙学校廿五周年纪念刊》中,收入他的水彩风景画,及从事艺术教育的论文《风景写生讲话》,有一万字余,文中系统的总结了他的从艺经验和教学心得,可视为中国人对西画艺术的一种探索与追求。32
吴咨甫(1902—1970)字萍影,广东澄海人。1920年毕业于汕头同济中学,遂求学于香港工艺学校。曾为汕头汉英中学教员、汕头职业中学美术科主任。1931年,到新加坡定居,并担任擎青学校校长,毕生从事教育工作,深为社会各界的敬重。33
黄勖吾(1907—1980)澄海人,出生于泰国。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曾为南京历史博物馆指导员、汕头海滨中学校长、中山大学副教授。1948年到新加坡任公教中学教师、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讲师;1960年为南洋大学教授、研究院高级院士、李光前文物馆主任。曾为新加坡书法展览会评选员,为著名书法家,1974年举办个人书法展,出版有《白云红树书法选辑》。其它著作有:《艺术与人生》、《中国文学史略》、《诗词丛谈》、《白云红树文钞》。34
范昌乾(1907—1987)号园丁,揭阳人。1923年就读于汕头艺术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攻读国画研究班,之后任教于潮汕各地,35并与孙裴谷等在汕头组织艺涛画社。361948年到泰国,1956年11月在新加坡举办个人展览,1957年为新加坡中正中学教员、继任黄埔中学美术导师,课余在家中开课教授中国水墨画,为新加坡培养了不少美术人才。37范昌乾的艺术深为海派所影响,得力于王个簃的指授,注重作品的诗书画的结合,无论是花鸟鱼虫,都显示了他对海派艺术的真知灼见,喜作诗题款,风格相称,晚年喜作水墨兰竹,笔墨淋漓、意境高远,国画大师张大千赞曰:“简俊莹洁、妙造自然”。教授学生认真严谨,深得早年恩师王个簃的赞赏。38
杨抱冰(?)潮安人,1920年后在端蒙学校任英文教员多年,又任教于新加坡美术学院。39

三、翰墨寄怀艺事精

新加坡是一个商业非常发达的城市,在《端蒙学校廿五周年纪念刊》中,端蒙学校对学生家长的职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时该校71%的学生家长从商,40在相当一部份从事商业或商会工作的人中也有不少是美术的爱好者,并在这一个方面取得较大有成就,为新加坡艺术事业增色。
曾则舆(1884—1970)字茂煜,号约安居士,潮安金石人。清未秀才,初为教员,民国时进修师范毕业后,在潮汕韩江治河处工作多年。于1929年到新加坡,为中华总商会会计、中文秘书,精擅隶书,颇有功力。41
郑鼎新(1885—1942),字德初,揭阳榕城椟松人。光绪27年秀才,后参加同盟会, 1927年被列为“赤党”,避走南洋。抗战期间积极筹资救国,为新加坡潮州会馆发起人之一,1942年在新加坡惨遭日寇杀害,42书画俱佳。《6》
王纯德(1905—1980)原名仰全、字树亭,广东澄海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上颇有声誉,自幼深受家学影响,并随清末秀才王佐时学书画,为老师所重。后婚配潮州著名书画家陈昌龄之女,得见岳家珍藏书画真迹,艺业日臻。二战期间到新加坡,曾在柔佛办私塾,惠益贫穷子弟。不久弃文从商,并不时以白粉或西洋粉写生作画。1957年后,因身体欠佳退居家中专心潜研艺事。他对于宋元笔法极为重视,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均有独特表现,工笔重彩更是精湛。他一生追求艺术,不重名利,作画自娱,未有画册刊行。晚年以绢本水墨临“蓝田山庄”图卷,极为精致;设色山水“渔樵耕读”四屏,浑厚华滋、法度严谨,诚巨制也。43《新加坡第一代书画家翰墨集珍》在《编委会的话》中,高度的评价了王纯德“书画造诣自成一家”,“传统技法可谓功力非凡。”44
陈之初(1911—1983)原名兆藩,号香雪斋主,潮安人。出生于新加坡,4岁时回中国读书,自幼喜爱书画。17岁时到新加坡谋生,勤学刻苦,从学徒做到经理,后自办长丰、隆荣二商号,自谋发展,经营土产、树胶,以胡椒最为大宗,有“胡椒大王”之美誉。他嗜好文物,收藏甚丰,举凡书画、印章、陶瓷、铜器、玉雕、竹刻、古今字画,应有尽有,所获清以上书画作品数千件,有东南亚最大之收藏家之誉。曾将所藏自资刊印《任伯年画集》、《香雪庄藏印》、《香雪庄书画选》、《齐白石印谱》。极为积极地扶助新加坡美术事业和艺术活动,1977年其出资5万新币在新加坡艺术协会名下设“陈之初艺术基金”,同年台湾文化大学为表彰他在艺术上做出的贡献,特颁其为“荣誉哲学博士”。陈之初工余临池不辍,先从颜、柳入手,后涉行草、旁及明清诸家,博采众长,自创蹊径,出版有《陈之初书法》。45
蔡文玄(1906—1995)笔名柳北岸、石门先生,潮安人。1927年南渡新加坡,为学校校长并开办广告社。1931年回潮安办文教。1936年再度到新加坡任邵氏影业公司华文部经理,直至1973年退休。蔡文玄是一位诗人、作家、书法家,他的散文、游记、剧本等文学创作在新加坡有盛名,主要作品有《十二城之旅》、《梦士》、《无色的虹》行世,1978年获新加坡书籍奖、1988年获东南亚文学奖。他的书法为柳公权一路,清劲秀逸,至为可喜,不失一书家,然为其文名所掩。46
陈耳(1917—?)澄海人,壮年到新加坡。喜书法,曾获陈景昭艺术奖,曾多次参加新加坡及中国各种书画展览。他最为擅长冠首对联书法,曾于1997年撰写“潮州”冠首联参加在汕头举办的国际潮人美术大展。47
陈启汉(1919—?)笔名老僧,潮安人。8岁到新加坡定居,先后任职于《夜灯报》、《南洋商报》、《新明日报》等报社。擅长书法、音乐,是新加坡多家民间、家乡文化社团成员。48

四、过客芳名留艺履

动荡时代注定着人口的流动,在这个过程中上述诸家把新加坡当成事业发展之所在,也就定居于新加坡。同时也有不少艺人是新加坡的过客,但是他们也一样把他们精深的艺术留给新加坡。
陈小豪(1888—1950)潮安人,1925年元月至6月为新加坡端蒙学校校长。49他是潮汕地区民国期间有名的教育家、书法家,作品曾参加南京全国书法展,现在浙江杭州湖心亭对联还是出自他的手笔。50
蔡士烈(1893—1983)澄海人,毕业于上海医专、浙江之江大学中文系,曾为新加坡华侨民德中学校长,回国后为岭东新医学院教务长,晚年为广东省文史馆员。他精工于岭东猫蝶画,作品为省博物馆收藏51。
陈普之(1911—1950)原名建通,又名兰伽,澄海樟林人。1930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组织“MK木刻社”,受到鲁迅的指导。1934年4月,“MK木刻社”被迫解散,他到惠来中学任教,不久又到新加坡,以中学教师和开办“戴维美术服务部”为掩护,安置十多位同志的生活出路,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并在《椰风月刊》、《晨星》、《文艺周刊》上发表作品。1945年,担任新加坡《新民主日报》编辑。1950年,于马来西亚的上次游击迂回战中牺牲。陈普之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版画界的晨星”,其作品为鲁迅收入中国第一本版画集《木刻纪程》和日本友人内山嘉吉编的《鲁迅先生与中国新兴木刻艺术》。52
许奇高(1906—1985)揭阳人。他曾于20世纪50年代逗留新加坡,在“赤马画室”工作,曾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许奇高画集》。53回国后,为广东文史馆馆员。54
周金海(1913—1989)又名力达、立达,潮州人。自幼随母到新加坡谋生,入端蒙学校读书时,张汝器正在该校任教,在张影响下周金海喜欢上绘画,毕业后,到“汝器画室”当学徒,主修油画。后经张汝器的介绍,周金海回国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成为中国第一批现代版画家。1938年再度南来新加坡,在侨校任教,至1948年回国。55
罗铭(1914—1998)普宁人,就读于上海美专、上海昌明艺专。1947年旅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曾在新加坡停留经年,并举办个人画展。回国后,为中央美院讲师、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56
吴芳谷(1916— )汕头市人,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其1937年至1947年旅居新加坡,参加“中华美术研究会”,并参与接待王济远、徐悲鸿,57还协助徐悲鸿的义买画展。58

结语
诚如姚梦桐先生所述,对新加坡第一代书画家的研究是一个严肃的课题。59而对于这第一代书画家的潮籍人物的研究更为艰难和有挑战性,这涉及一个国家(新加坡)的文化发展和一个地区(潮汕)的文化传承。有论者认为:新加坡第一代潮人书画家都是来自潮汕的移民,由于相当众多的人数,足以形成有利于艺术发展的生态,很自然的将原地(中国潮汕)的人文风气廷伸至此(新加坡)。因而该论者将由潮籍新加坡第一代书画家缔造,第二代书画家努力发展的书画现状,称为“新加坡美术的‘潮人现象’”。60在笔者理解,这个“潮人现象”的文化含义是,在移民潮中的文化传播与交汇,特别是潮人如何把传统艺术本土(新加坡)化,再者又从本土化中突出自身的特点(潮汕文化内涵)。新加坡义安文化中心自1998年成立后,连续举办多届潮人书画展,但似乎都是第二代书画家的作品;61如能在此基础上注重第一代书画家的作品、资料的收集、整理、提高,那么“潮人现象”才不是空谈。
作为潮汕后代晚生,我们在老一辈艺术家的身上,深刻的感受到我们地域文化的魅力,和我们先辈的开拓精神,这是我们值得学习并加以发扬的。同时我们也希望沿着前人的路,两地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有意识的潮汕文化与书画交流更加频繁,使早有盛誉的岭东画风更加异彩纷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