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宗铠死因新考
吴志敏

薛宗铠,字子修,号东泓,潮安薛陇人(明代属揭阳县),薛俊之子,潮州之乡贤。薛家祟王(阳明)学,宗铠受家学之薰陶,自幼师从王阳明。明嘉靖二年(1523)与其叔父薛侨同登进士,后授为贵溪县令,再移任建阳。在福建数县的任期间,宗铠剔奸裁费,修学建桥,政绩颇佳。当时福建民风重男轻女,生下的女儿多淹弃,宗铠下令严禁,在任上使不致淹弃的女孩多达数千之多;遇荒饥之岁需开仓赈济时,作为一方父母官之宗铠急百姓之所急,先发赈粮而后上奏表,宁愿以自身受朝廷责罚而使百姓免于受饥,宗铠如此爱民,为百姓所爱戴,故在贵责任上因父丧丁忧离任,百姓号泣。为官者皆若宗铠,可谓天下无不治也。
宗铠因政绩显著,后擢升为礼科给事中,又迁任户科给事中。给事中之职于明朝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与六部相对,主掌待从、规谏、拾遗、补阙,以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可封还制敕,钞发章疏,稽察违误,权颇重,乃明代之监察机关。宗铠在任上直言敢谏,不畏权贵,嘉靖十四年(1535)因上书弹劾吏部尚书汪鋐揽权植党、擅主威福、纵子为非。汪鋐上疏辨之,极力诋匪宗铠挟私,当时御史曾也上疏弹劾汪,最后嘉靖皇帝果然罢免汪鋐,但同时责宗铠、曾进言不早,斥为民并责廷杖八十次,宗铠在受廷杖之刑后5日而死,时年38岁,隆庆元年(1567)追赠太常少卿。直臣枉死,于昔时人治社会无力回天,确实可悲!
宗铠受廷杖而死,张廷玉《明史·二0九卷》、翁万达《东涯集·祭薛给事宗铠文》、以及明清之《潮州府志》、《海阳县志》、《揭阳县志》之人物传记述颇祥,皆持此说,但实际上廷杖之背后,隐藏着一大阴谋。
廷杖,明代的一种刑罚,即在朝堂或午门前用木杖责打大臣,原为折大臣,非现 欲致之死也(但自武宗正德以后,常有廷杖而死者),而宗铠、曾同时受廷杖致死,个中另有原因。
与宗铠同朝为官的钱薇《东泓哀辞》云:“岁已巳(按:嘉靖朝无已巳,汪鋐乃嘉靖十四年九月罢官,应为乙未。或为笔误)文部尚书(汪)鋐罢归新安,道出嘉郡,尚书语郡大夫曰:‘吾力能死两谏官,归无恨矣。且闻天子将赐环(还),复吾位。’郡大夫以语予。予曰:‘所谓两谏官者,何人我?’未几有东泓之报。”从汪鋐郡大夫之对话可看出宗铠、曾之死非之死哪么简单,乃有汪鋐之阴谋于其中,然他以何手段将他们致死呢?
钱薇《东泓哀辞》又云:“或曰:‘薛给事辈相继论相书奸,尚书摭论各朋党,遂闻有旨杖薛给事辈。先一日,尚书邀两官饮,或云锦衣,不识何氏,尚书亲起为寿,厚之金三百。’次日,薛给事辈杖,杖且死,然则东泓之死,非死于锦衣之杖,死于尚书之金。”
由上可见宗铠之死,无疑是汪鋐之阴谋所致,乃死于汪鋐之三百金。钱薇乃嘉靖十一年进士,时与宗铠官同朝,且以上之言写于祭宗铠之哀辞中,乃有力之据,当可信之,亦可为地方志乘中之补阙。

(多谢平常心兄惠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