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宋明时期潮州地区的双忠公崇拜(下)


五、余论:清代潮州双忠公信仰“地方化”过程的发展

明王朝对各地神祠的祭祀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态度,也采取过多次激烈的“毁淫祀”行动,但从唐代以来确立张巡、许远信仰在官方祀典中的正统地位,似乎没有动摇。《明史》中提到英宗时“无锡祀张巡”事,按照明朝的礼制,当时列入“诸神祠”祭祀的这部分神明“皆历代名臣,事迹显著。守臣题请,礼官议复,事载实录,年月可稽”。[58]不过,我们在潮州见到的围绕着灵威庙的祭祀和修建工程,主要是地方官员和当地士绅的活动。

清代的情况有很大的变化。清王朝对张巡、许远给与了空前的推崇。顺治二年礼部奏准“例祀历代帝王”时,张巡、许远已经名列配祀北京历代帝王庙的41位历朝名臣之中。[59]直至清末,朝廷多次加封张巡和许远的敕号,并在全国各地增加了许多列入王朝祀典的祭祀张巡或许远的庙宇:[60]


(雍正)九年,饬封威显灵佑王,庙祀江南山阳县高堰。谨按,神即唐许远。


(雍正)十二年,饬封显佑安澜神,庙祀江西浮梁县。谨按,神即唐张巡。


(嘉庆)八年加显佑安澜神为显佑安澜宁漕助顺之神。庙祀江南丹徒县。


(咸丰七年)加封显佑安澜神为显佑安澜宁漕助顺效宁助顺之神,庙祀广东潮阳县。

又加封威显灵佑王为威显灵佑扬仁振武王,庙祀广东潮阳县。


(咸丰八年)又加封显佑安澜神为显佑安澜宁漕助顺效宁助顺彰威之神,庙祀江南高堰武家墩。……

又加封威显灵佑王为威显灵佑扬仁振武昭应王。


(同治七年)又加封显佑安澜神为显佑安澜宁漕助顺效宁助顺彰威灵佑护国之神。


(光绪六年)又加封显佑安澜神为显佑安澜宁漕助顺效宁助顺彰威灵佑护国翊运之神。


与朝廷不断加封张巡、许远的过程相对应,有清一代潮州各地的“双忠庙”也纷纷建立。第一批庙宇出现于顺治年间,其时正值朝廷以张、许配祀历代帝王庙不久。首先是延拖多时的潮阳县城“双忠行祠”,终于顺治七年(1650年)正式落成,“迎神像祀焉,仍扁‘双忠行祠’,从旧名也”。[61]紧接着在顺治十一年(1654年),潮阳、惠来、饶平等地城乡又有几间新的“双忠庙”落成:[62]


 

(潮阳)双忠祠,……一在和平中社,国朝顺治十一年甲午诸生马汝奇建。


(惠来)双忠庙在县城内,祀张许二公,国朝顺治十一年甲午建。


(饶平)双忠庙在县城内,祀张、许二公。国朝顺治十一年甲午建。


康熙、雍正年间,有关海阳、揭阳、普宁等县多间“双忠庙”落成的记载也出现了。雍正时已有文献描述潮州各地民人祭拜双忠公的情形:“竣栋宇,洁荔蕉,庠耄耕氓,黄童白叟,莫不奔走匍匐于几筵也”。[63]而更多庙宇的建立不再为府志和县志的编修者所关注,而被视为乡村生活的日常活动。作者近年在潮州各地的调查发现,清末潮州各地乡村的所谓“地头神”(社庙),已经有很大部分主祀张巡和许远。

随着“双忠公”信仰的普及,与本地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的新的灵验传说又不断被创造出来:


潮阳双忠行祠:凡时当变乱,土寇围城,或远望火光,或夜闻巡城,声光万状。或放火迫城,随即反风。贼自胆寒遁走。最危者,癸已郝尚久反(事在顺治十年----引者注),遣贼将杨广、余仁等攻城北面,城倾平地,贼众见城内官兵旌帜如林,遂不敢犯。晚即贼收远遁。城池安宁,皆二公阴持之力也。[64]


海阳新街头双忠庙:桥横韩江,圮于水,修而固,人咸谓神之佑矣。顾海阳之为都十八,皆在韩江东、北岸,其倚堤防以障江流者,十有五。坯土不沦薮臣,则田园庐舍,依然无恙,群歌乐郊。若其溃决,湍激奔放,田禾漂没,里井荡析,追呼窘迫,户口逮逃,盗贼剽劫,狱讼繁兴。虽竭补救,难与图存。二公之神而将享此土也尚,其阴辅默相,以长保此一线之永固,而抚绥蚩蚩者民也。[65]


在后一个传说中,“双忠公”不再以“战神”的面目出现,而被塑造为江河水利的守护神。因为雍正年间龚崧林写下这个传说时,正值太平盛世,而对于海阳百姓来说,最关切的正是水利问题。

清代以后,宗族组织在潮州地方社会的影响力日渐加强,因此,也可以见到不少宗族组织利用双忠公信仰谋求发展,或祠堂与双忠公庙宇互相结合的情况,许多乡村庙宇祭祀组织的背后,都在宗族在起支配作用。最有意思的是潮阳赵氏的例子。

如前所述,元代赵氏已经是本地“著姓”,其先祖赵嗣助兴建东山灵威庙的故事,使赵氏族人得以一直把这种关系作为一种重要到文化资源,显示其优越地位。林大春编修《潮阳县志》时,也注明若干有关灵威庙的记述依据的是《赵氏族谱》。顺治十一年任潮阳知县的睢阳人唐祯麟,上任伊始造访赵氏祖祠,著有《赵氏祖祠世祀双忠序》:


余承乏潮阳,曾造赵家祖庙。见张、许二公神像,并所遗铜辊崇祀于中堂。……元邑令崔公思诚,以赵公生前功在神人,为之立庙,与二公同祀春秋。今城东不数百武,双忠俨雅,左文忠信国,右赵公,固见比肩同堂之意。仍以随来铜辊俾赵子孙世世守之。……赵公子孙世祀铜辊于庙,二公威灵,赫濯困 耀其中,生杀彰瘅,应若桴鼓,卒使 其侧者,屏足胆寒,迄今赫赫在人心目。赵氏以是奉立神像,并祀于堂。盖亦善成先志而永崇报之深心也。夫岁时荐馨,赵之子孙与阖邑人士当不止入庙思孝,而且过庙作忠矣。[66]


唐祯麟所记元代潮阳县尹崔思诚以赵嗣助配祀张、许,又把传说中来自睢阳的神物铜辊“俾赵氏子孙世世守之”的说法,不见于以前的记载,当本于赵氏家人之自述。这个序文后来被载入县志,成为赵氏宗族与灵威庙特殊关系的重要证据之一。在地域社会中,对铜辊的拥有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权力,因为清代以后民间认为铜辊具有“神力”,可以预知休咎。光绪《潮阳县志》记载了两个铜辊“灵验”的例子:


双庙铜辊能前知休咎,邑人事无大小取决。道光甲辰双刀会之乱,李方赤观察将逋首逆,遣诣庙卜之,有赵姓断云某月日当获,已而果验。咸丰甲寅土寇不靖,以辊辟定胜败,亦一一符合。[67]


至迟到光绪年间,赵氏祖庙已经成为赵家私立的双忠公祠。直至民国年间,这根铜辊还是保留于祠内。而东山的灵威庙,则用木头做了一根仿制的“铜辊”,也用于预测休咎,同样求者甚众。[68]

如前所述,咸丰七年朝廷为张巡和许远加封敕号,同时把潮阳的灵威庙列为王朝的祀典庙宇。光绪《潮阳县志》记此事为“咸丰四年以荡寇功,奉旨加封张公为效灵助顺王,许公为扬仁振武王”。[69]文中所谓“咸丰四年”,指的是“荡寇”的时间,而不是加封的年代。这次加封的依据,也是捍城庇民的“灵验故事”:


咸丰甲寅土匪潜入西门,兵弁泣祷于庙,贼因不敢战而逃。及至北坛红桥之捷,元旌隐现,贼益大创。则其英灵呵护,以致裒盛典于熙朝也,不亦宜乎![70]


可以见到,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双忠公信仰在潮州地区已经相当普遍,其与本地日常生活的联系,也较以前要深入许多。百姓基于“灵验故事”而产生的对“双忠”的精神依赖,并未动摇朝廷和官绅对双忠公信仰“正统性”的信念。所以,雍正年间曾经在潮阳雷厉风行地推行“毁淫祠”的蓝鼎元,才会出面为“双忠行祠”筹措长远的香灯之费,其《文光双忠祠祀田记》公开宣称,这样做的原因正在于双忠公信仰的“正统性”:


余惟潮俗多淫祠,自昌黎公建邦启土而外,独双忠、大忠为正。大忠祀宋丞相文文山先生,双忠祀唐雎阳张、许二公,皆可使百世下闻风起懦,维千秋纲常于不坠者也。[71]


 

【注释】


[1]另一被广泛信仰的神祗是三山国王。有关潮州地区的三山国王信仰,可参见拙著《社神崇拜与社区地域关系----樟林三山国王的研究》,《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二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地方神明正统性的创造与认知----三山国王来历故事分析》,《潮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三山国王信仰与台湾移民社会》,《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80期(1996年出版)。

[2]蓝鼎元《文光双忠祠祀田记》,《鹿州初集》卷10。

[3]《旧唐书》卷4900,忠义下,张巡传。

[4][5]《新唐书》卷192,忠义中,张巡传。

[6]《新唐书》卷192,忠义中,张巡传。

[7]《新唐书》卷192,忠义中·赞。

[8]张方平《乐全集》卷26,论事,“论祠庙事”。

[9]《宋会要辑稿》礼二十,“诸祠庙”之一五。

[10]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445,礼部156,群祀。

[11]《永乐大典》卷5345,十三,潮,潮州府三,文章。该庙记亦录于隆庆《潮阳县志》卷15,文辞志,题为“灵威庙记”。

[12]隆庆《潮阳县志》卷10,坛庙志。

[13]《宋会要辑稿》礼二十,“山川祠”之四。

[14]嘉庆《潮阳县志》卷7,寺观志。

[15][16]陈香白辑《潮州三阳志辑稿》卷之九,公署·铺驿。

[17]隆庆《潮阳县志》卷2,县事纪。

[18]隆庆《潮阳县志》卷10,坛庙志。

[19]刘应雄《潮阳县东山张许庙记》,《永乐大典》卷5345,十三,潮,潮州府三,文章。

[20][21]隆庆《潮阳县志》卷12,乡贤列传。

[22]《元草堂诗余》,跋。

[23]《元草堂诗余》卷上,文山文天祥。

[24]文天祥《指南后录》卷2。

[25]刘剡《资治通鉴节要续编》(正德九年刊本)卷27,元纪·至元十六年。

[26]隆庆《潮阳县志》卷15,文辞志。

[27]《永乐大典》卷5345,十三,潮,潮州府三,文章。

[28]《新唐书》卷192,忠义中,许远传。

[29]隆庆《潮阳县志》卷10,坛庙志。

[30]康熙《潮阳县志》卷12,坛庙。

[31]李龄《李宫詹文集》卷1,《潮州耆旧集》本。

[32]隆庆《潮阳县志》卷10,坛庙志。

[33]林大春《重建灵威庙记》,隆庆《潮阳县志》卷15,文辞志。

[34][35]隆庆《潮阳县志》卷10,坛庙志。

[36]康熙《潮阳县志》卷18,艺文。

[37]隆庆《潮阳县志》卷10,坛庙志。

[38]隆庆《潮阳县志》卷2,县事纪。

[39]隆庆《潮阳县志》卷15,文辞志。

[40][41]隆庆《潮阳县志》卷10,坛庙志。

[42]林大春为郑质夫《三忠庙诗》所加注解,见隆庆《潮阳县志》卷15,文辞志。

[43]参见萧朝光《潮阳之双忠庙》,见卓永坚编《潮阳新记》,泰国:大地出版社1966年版,页115-116。

[44]《续文献统考》卷85,群庙一。同书卷103,宗庙十三有“(宋元丰)七年诏赐唐韩愈潮州庙为昌黎伯”的记载。

[45]隆庆《潮阳县志》卷10,坛庙志。

[46]隆庆《潮阳县志》卷15,文辞志。

[47]林大春《重建灵威庙碑》,隆庆《潮阳县志》卷15,文辞志。

[48]《潮州耆旧集·题辞》。

[49]隆庆《潮阳县志》卷6,山川。

[50]隆庆《潮阳县志》卷15,文辞志。

[51]陈一松《玉简山堂集》,见《潮州耆旧集》卷十九。

[52]隆庆《潮阳县志》卷9,社学。

[53]隆庆《潮阳县志》卷10,坛庙志。

[54][55]康熙《潮阳县志》卷12,坛庙。

[57]乾隆《潮州府志》卷25,“祀典”载:“双忠祠,一在塔堂后。明崇祯八年建,原祀知县漆嘉祉,后改祀双忠”。有人据此以为漆嘉祉祠改建为双忠祠之事可能发生于明末。不过,康熙《潮阳县志》卷12,“坛庙”记其事曰:“其祠崇正八年为知县漆嘉祉建(即漆公祠),近因祀双忠,建拜亭”。该县志为康熙二十六年潮阳知县臧宪祖所修。可知漆公祠改建双忠祠事当在康熙年间。

[58]《明史》卷50,礼四,诸神祠。

[59]《大清会典事例》卷433,礼部一四四,中祀,历代帝王庙。

[60]以下记载均引自《大清会典事例》卷445,礼部一五六,群祀。

[61]康熙《潮阳县志》卷12,坛庙。

[62]乾隆《潮州府志》卷25,祀典。

[63]龚崧林《修双忠庙碑》,光绪《海阳县志》卷20,建置略四。

[64]康熙《潮阳县志》卷12,坛庙。

[65]龚崧林《修双忠庙碑》。

[66]康熙《潮阳县志》卷19,艺文下。

[67]光绪《海阳县志》卷13,杂录,铜辊灵验。

[68]参见光绪《潮阳县志》卷7,坛庙;萧朝光《潮阳之双忠庙》。

[69][70]光绪《潮阳县志》卷7,坛庙。

[71]蓝鼎元《鹿州初集》卷1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