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暗批的产生原因与操作方法 曾旭波
摘要:暗批,是海内外批局为逃避民国政府和东南亚诸国政府的外汇管制及限制所产生的种种反限制对称。暗批的操作方法分四种,即“以少代多”“化整为零”“瞒天过海”和“使用暗语”。暗批的特点就是“暗”,即隐蔽多变,故批封上很难见到收批信局的痕迹。
关键词:暗批 产生原因 操作方法
一、暗批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诸国的侨批业迅速得以恢复,停顿了几年没能汇款的华侨,纷纷汇款回唐山。据《汕头市志》载,从1946年10月至1947年1月四个月的时间,汕头市区接收外汇便达50372万元(注1);又据汕头邮局的统计,1947年全年侨批1637607封,1948年1988745封(注2),呈上升之势。
与此同时,民国政府面临战后重建和准备内战需要大量外汇,侨汇无疑成为政府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然民国政府自1947年后的恶性通货膨胀,又造成外汇官方汇率上涨速度落后于黑市汇率。
民国政府在1946年3月4日外汇开放前夕,美元对法币的汇率仅是1:20(注3),而同时的上海黑市美钞汇率已达1:1459至1:2022(注4)。尽管国民政府自1945年7月后对新侨汇实行加给24倍补助金法,折合成法币也只有500元(注5),远未达到黑市汇率水平。政府汇率低于黑市汇率,直接的结果便是进口外汇的逃汇,即官方外汇侨汇收入减少。而民营的侨批信局的汇率是按黑市汇率折算的,故而对政府而言,侨批信局便是最大的逃汇大户。据统计,1947年汕头入口批信款达87800百万元,而同年4至12月中国银行解付梅汕侨汇只有9453百万元,同年汕头邮局经办侨票款额只有3583佰万元,后两个数相加仅为批款总数的14。9%(注6)。
批局的逃汇,自然导致民国政府对其加强管理和鉴控。而批局的反鉴控办法具体到对批信的处理,便产生所谓的暗批。这是暗批产生的历史背景之一。
同样是二战后,东南亚诸国政府百废待兴,为控制不断增长的华侨汇款,各国均出台了不同的外汇管理条例,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更是禁止华侨对华汇款。
1946年底,新加坡政府实行了对华侨的外汇汇款限制政策。华侨每月每人寄回中国的侨汇金额不能超过坡币45元,并要求批局印发“中国家用汇款申请书”。申请书内容包括“申请时间”“汇款人名”“收款人名”“申请汇款数”“汇率”“汇款人居民证号码”等等(见图1)。批局对规定限额内侨汇按正常手续寄出,而对华侨要求多寄部分的侨汇,便采取种种手段逃避检查。
新中国成立后,东南亚各国的排华政策又导致对侨汇的进一步限制。
为做好反限制和杜绝黑市逃汇的产生,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外汇政策,如禁止私人外汇交易,侨批结汇统一由中国银行办理。通过各种途径对华侨和侨户宣传政府的华侨政策和侨汇政策,解除国内外侨眷侨胞的思想顾虑,同时解决国内侨批业人员的思想包袱,充分调动了侨批业的经营积极性,使之主动指导海外批局改善付批经营方式,大力扩充收汇网点(注7)。组织全国性的侨批业经验交流会议。各地批局和分发网点成立回批回文组。广东的华侨大县之一普宁县更是总结出回批回文的“十要十不要”原则(注8)。与此同时,国内批局还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印刷各种“写批注意”宣传小单,加贴在批封上,或直接印在批局抄送的批笺上,指导侨户怎样写回批(见图2、3)。
自二战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无论是旧中国政府对批局侨汇的控制还是国外对新中国采取排华而限制华侨汇款等,均促使国内、国外批局及华侨为对付各种限制而产生种种隐蔽手段收寄批信,鉴于此种操作手法是侨批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而至今尚没有文章系统研究暗批的各种具体操作方法,本文试图从所掌握的实物入手,具体分析暗批的各种操作方法。
二、暗批的操作方法
1、以少代多。所谓以少代多,即是批局要求寄客在批封上只写明所寄金额的十分之一或更少,批信到达汕头后,汕头批局根据另寄达的帮单重新在批封上注明“实XX元”字样。如图4侨批,1948年2月自新加坡寄潮安江东区井美乡,寄款金圆劵贰拾元,到汕头后,汕头批局在批封上改写成“实贰佰元”字样。又如图5侨批,1951年5月自新加坡寄潮安横江乡,批封上只写寄港币壹拾伍元,到汕头后,改写为“壹佰伍十元”。中国银行汕头分行按当时外汇牌价1港元折3880元人民币(旧币值)计算,折款人民币582000元,用商码书写于批封正面,同时盖“汕头中国银行侨汇兑讫限五天内送到”蓝色长方形印章一枚。
2、化整为零。所谓化整为零,即是把本来一封家批便可以寄回家的侨汇分成多封家批寄回。目的就是让每封批款均不超过规定的限制。请看图6、图7两件批封,寄批者都是新加坡华侨姚应镇,收批者是潮安南桂横江乡家祖母大人,两件批信分别列公字2403号和2404号(图6a、图7a),批款分别是港币壹佰元和港币捌拾元,均于1952年1月22日到达汕头并结汇。再看另一例,图8是新加坡林中发寄潮安东莆区塔下乡灰楼林瑞拱收的侨批,由新加坡《裕生汇兑信局》收寄,列裕字3046号,寄批款国币伍万元,于民国三十五年九月二十日寄出;图9是新加坡林福茂寄潮安东莆区塔下乡灰楼林瑞拱先生收的侨批,同是新加坡《裕生汇兑信局》收寄,列裕字3049号,同样寄款国币伍万元,于民国三十五年九月二十日寄出;图10由新加坡林发记寄潮安东莆区塔下乡灰楼林瑞拱先生收的侨批,同样也是由新加坡《裕生汇兑信局》收寄,列裕字3041号,寄款国币也是伍万元,寄出时间同上两封批信。从表面看来,寄款人分别是林忠发、林福茂、林发记,三人同时寄给潮安同一个人,即林瑞拱,但只要把三件内信(见图8a、图9a、图10a)放在一起看,便可看出秘密,原来三件批信均是写给“许氏吾妻”收的。三封批信写信时间及寄出时间相同,内容相关,收批信局、收信人都相同,字体特征也相同,只是故意不把编号编成顺序号。可见寄批者和收批信局用心之良苦。(注9)
3、瞒天过海。砂朥越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马来群岛东部,是马来亚联帮时期,也是今马来西亚的一个州。由于距首都吉隆坡和金融中心新加坡很远,该地批信局的批信一般都直接寄达汕头或经由香港转达汕头。为逃避侨汇的限制,砂朥越侨批采取的方法较为特别,侨胞书写侨批信封后,批局若发现批款超出限额,便在批封上用邮票和航空签条把“外付XX元”遮盖,然后普通国际信函寄达汕头,批局则另外抄录帮单也同时寄达汕头。如图11、图12,是砂朥越华侨姚来屑寄潮安南桂都横江乡家批(注10),批信被贴上邮票和航空签条后,于1952年5月18日寄达汕头,同年2月19日寄达庵埠,批款则由汕头《悦记批局》用同时寄达的帮单抄录于批笺上,中国银行汕头分行结汇后,再由《悦记批局》送还侨户。采用此种收法的地方还有马来亚联邦首府吉隆坡和新加坡(见图13、14),图14虽然寄出地是新加坡,但该批是从丁加奴(位于西马来北部)揽收后转至新加坡,再由新加坡批局贴上新加坡邮票,并在寄达地上面加“汕头”两字,然后交邮局寄发。
4、使用暗语。暗语寄批主要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至八十年代初,是东南亚国家排华、对华侨汇款的限制、禁止所产生的反限制对策。
新中国成立后,侨汇成为国家的主要外汇收入,据官方资料统计,60年代初期,“通过侨批业揽收的侨汇,在正常年份一般的占到整个国家侨汇收入60%左右。”(注11)
暗语寄批由于得到新中过政府的支持,无论华侨及海外批局以何种暗语书写批款,只要寄达国内,中国银行均及时给予结汇、解汇,国内批局积极配合,组织专人代侨户书写暗语回批回文。(注12)
寄烟纸。如图15寄批者直接在批信中写“。。。。。。奉上烟纸伍拾片”,批信在海外批局编写“道”字1777号,到达汕头后,汕头《悦记批局》用专用批笺解语为“外附港币伍拾元”,再由中国银行汕头分行结汇。该批笺编号同海外批局的编号。又如图16,该批信是海外批局的格式化批笺。该批由华侨姚海坚54年底自廖内坡(印度尼西亚地名)寄广东潮安南桂横江乡批信,批信“附芬纸叁拾塊”,寄达汕头后,由汕头《捷成侨批局》改抄成批笺后由汕头中国银行结汇。图17是新加坡华侨黄裕锦寄广东潮安江东独树黄村的批信,该批是新加坡批局专用批笺写的,批笺上印有“附烟纸”字样,批信没有盖邮戳,但从中国银行的结汇章上可辩认60年代寄的。
寄片。寄片应是从寄烟纸演变而来的。图18侨批,是华侨林幼卿自马来西亚的新山寄广东潮安东莆塔下乡侨批,该批是裸信批,在信背书写名址,并写“壹伯片”字样,列“顺”是616号,该批于1974年9月19日到达汕头并结汇。批信正面左下角盖一红印章,内容如下:
昌若郑
号位牌市公果金山新
TAY JACK CHIANG
TEI 3827 七二八三话电
欢均零批什土各花金专
迎各售发磨产港旗山营
由此推測,该批是郑若昌杂货店收批再交由批局转寄。
寄门牌。图19是华侨蔡秋凤寄潮安江东都水头乡家祖母批信。该批用格式批笺书写,批面寄款暗号是“门牌壹佰号”。“门牌”“号”是直接印在批笺上的。批信于1955年4月6日到达汕头,第二天结汇。批信上未留下寄发国信息。图20侨批,是黄裕锦寄潮安江东独树乡的家批。该批用家信折叠后书写名址,左上方书“门牌50号”,左下方书:占
/ 儿黄裕锦寄。“占”即是印度尼西亚地名占碑。由此可知,是印尼批信。
寄列字。图21是华侨苏子国寄潮安金砂寨曾临发外甥侨批,寄款暗语“附列贰拾号”。批信于1955年5月11日到达汕头,汕头中国银行按港币20元结汇。图22也是寄给曾临发外甥的侨批,寄款者是苏永名,同样也是寄“列叁拾号”,批信于1968年5月29日到达。同日汕头中国银行按港币叁拾元结汇。
值得注意的是,该批未尾特别强调:“是邦排华极烈书信上勿谈及政治及金融方免受罪耳”。在书信上边还再强调“此后邮函万勿寄来以免被检查时招口口口苦口至要至要”。(此处部分文字缺损——笔者注)
以上两件批信均是寄给同一人的,且字体相同。批信都是裸信批,图23信背面的列字是“新”字11号,正面又重列为142号。可知该批信是经转接寄汕的。只是寄信时间一是五十年代,一是六十年代。从寄信者小心謹慎的态度可知,当地排华情况之严重。
寄餅干。图24是新加坡华侨陈如轩寄潮安金砂乡的家批,批信“附饼干五十塊”。该批信也是用格式批笺书写。“附饼干----塊”是印在信笺上面的。图25仍是陈如轩家批,批信也是用格式批笺书写,只是书写附款的地方印“附港币”被用钢笔改为“附饼干”。看上去有“此地无银”之嫌。
寄地瓜。图26是泰国华侨刘贻荣寄潮安江东都井美乡家批,该批寄于1983年6月,但仍然用暗语书写批款“外地瓜四佰斤”。
寄斤。图27侨批,是用批信折叠后直接书写名址,寄款暗语是“付壹佰斤”。寄批者莊子英于,批信于1974年1月14日到汕并结汇,批信列“扇”字267号,未注明寄发国的国别。
寄码。图28是石狮新民信局电汇正收据,由华侨侯垂鑾寄福建石狮锦上杨的电汇家批,寄款暗语是“伍拾码正”代人民币伍拾万元(旧币值),该电汇于1953年7月8日寄达福建石狮并结汇。
暗语寄批,所用的暗语有由海外批局约定或印成的格式暗语,此类暗语寄发国多为新加坡或马来西亚,也有由华侨临时想出的暗语,且多用白纸随便写后折叠寄出。此类批信多寄自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地。
以上只是笔者从收集到的各种暗批实物中选取出来的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结语
暗批是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特定产物,二战后至1949年底的暗批,反映了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的暗批,则又反映了人民政府为争取侨汇,采取积极灵活的侨汇政策,一方面有效化解了海外对华侨汇限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又为广大侨户与华侨架设了沟通的桥梁。
附注:
(1) 汕头市志 页931
(2) 潮汕侨批论文集 人民邮电出版社 页141
(3) 陈丽园 1946一1949年广东侨汇逃避问题 页20
(4) 吴冈 旧中国通货膨胀史料 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145
(5) 同注3
(6) 同注3 页15
(7) 同注2 页138
(8) 有关普宁县回批回文资料集 怎样做好回批家信的辅导工作 页5
(9) 曾旭波 限制侨汇出“孪生” 中国邮史 2002.6 页15
(10) 潮汕侨批萃编 第一辑 潮汕历是文化研究中心编 页398
(11) 全国侨批业代表会议资料
(12) 同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