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从地域文化解读汕头 徐 常(广州)

从"迎来"到"送往"
在中国,恐怕很难有比这儿条件更优越的城市了── 一位名叫隗市的教授是这样总结的:北半球唯一一个被北回归线穿过却不是沙漠带的海滨城市;最典型海洋性气候,年日照2000~2200小时,年平均气温22摄氏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最接近适宜人类生存的气温要求;远离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几乎没有工业污染,空气洁净,水碧天蓝,是中国少数空气洁净度达到世界级标准的百万人口城市;中国最接近世界运输最繁忙之一的台湾海峡黄金通道的港口城市,仅38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就可建造包括10万吨级码头泊位在内的港口20多个;有山有河有海,是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交融最彻底的大陆城市,居民来自中原,保留着最完整的中原文化,却居住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边上;当然,这里还有着中国城市所拥有的最优惠的政策:沿海开放城市、特区、保税区;拥有中国其它地方难以企及的资本背景─中国海外华人中包括华人首富李嘉诚在内的最有经济实力的工商巨头,有差不多一半原籍在这个弹丸之地,而他们又是海外华人中最顾念家乡的一群。不用多说,很多人都会明了这个城市就是中国五大特区之一的汕头。按说,有这样优越的条件,这里理应成为中国发展得最好的城市之一,也应是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未设特区前,汕头已经是广东第二大城市,然而20年后,汕头不仅跟广州的距离越拉越远,而且已被深圳、佛山,甚至中山超越,汕头市去年的经济增长率已低于广东全省的平均值。作为中国最先设立的特区之一,汕头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社会影响力在几大特区中都是排名靠后。尤其与排头兵深圳相比,差距更大。目前,汕头每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到深圳的几分之一。用汕头一位市领导的话说:汕头不仅已丧失了特区的优势,而且已经沦落为一个普通城市。与此相应的是,大批当年抱着理想主义,渴望在特区一显身手的外地大学生近些年来陆陆续续地离开了汕头。即使是一些汕头籍的大学生也开始有不少人选择离开。在这个城市整整生活了12年后,最近,我也痛苦地选择了离开。由大学毕业时候愣头愣脑的青年,到将妻挈子的忧乐中年,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是在这儿度过,现在却要重新就业!在我所认识的朋友中,我已是少数几个直到现在才离开的人之一。如果说我到汕头的前几年主要是"迎来"的话,那么,在后来的几年中,我却主要是在"送往",到最近的一两年,我已经几乎无人可送了,因为当年跟我一道到汕头的老朋友们,已差不多走光了 。当然,我所说的朋友基本都是非汕头籍的,用汕头人的话就是"外省仔"。如果说只是极少数人选择离开一个地方尚属正常的话,那么有那么多人选择离开,一定是有原因的。
开放还是封闭?
作为一个城市,汕头的历史不算早,只是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才正式设立市政厅,开始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的历程。而真正统领潮汕,时间就更晚,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它一直是属于潮州管辖。但论起开放,汕头却可以列为中国最早的地方一。早在1861年,汕头就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逼迫下,成为中国最早的4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人们至今最津津乐道的引语,就是恩格斯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把汕头列为"远东少数几个有商业味道的城市"。从此后,汕头的大门就一直对世界敞开着,只是到海峡两岸形势发生巨变之后情况才有所改变。而当中国的国策再次发生历史性的巨变时,汕头又是最幸运地饮得头啖汤,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是最早设立的特区之一。在开放政策方面,汕头占尽了先机。可以说作为一个城市,能够像汕头那样,在未设市时就开埠,然后一直沐浴着开放的阳光,在全国是不多见的。然而,在这个中国一直以来最为开放的城市中,却不可思议地存在着与之极不相称的现象:极端的封闭。记得我80年代末从北京刚到汕头时,我曾经被一个一而再、再而三的问题问得目瞪口呆:北京有汕头大吗?湖北是挨着北京吗?问这话的并非是老年汕头人,有不少竟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青壮年。在不少汕头人心目中,中国的城市中除了北京、广州外,就数汕头了。其它的城市都不在话下。汕头人的地理概念之差和自我优越感之强都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有一种广为流传也是汕头人引为自豪的说法是:汕头人对泰国曼谷的熟悉程度远远高于对首都北京的熟悉程度。从我在汕头生活的10多年,我可以十分肯定地断言这个说法是准确的。
这里有一个历史背景是,处于潮汕平原上的汕头,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环绕的山脉,阻断了汕头跟内地的联系。长期以来,这里的交通极为不便,在90年代以前,跟省会城市的联系,在陆路上只有一条公路,上趟广州坐车都得10多个小时。陆路阻隔了,海路却是畅通无阻。怒海讨生是汕头人的看家本领,于是在海禁大开后,汕头人下南洋,已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了。再加上,一些人口贩子把大批的潮汕人掠卖到东南亚做苦力,使潮汕人在以东南亚为主的世界各地遍地开花。一个不完全准确的说法是,在海外的潮汕人,跟在本土的潮汕人数量上差不多。据说在泰国的首都曼谷,潮汕话是当地一种十分通行的语种,可见潮汕人在曼谷之多。在汕头,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一两个亲戚在海外。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潮汕地区长期以来跟广大的内陆其它地区基本处于半隔绝状态。即使与同省的其它地区的交往,也往往因为交通不便而十分稀少。长期隔绝的结果是,这里虽然既非少数民族,更非不同人种,同为汉族,同用汉文,但潮汕地区无论是语言还是习俗,甚至思维方式都跟汉民族的其它地方很不相同,几乎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族。有语言学和民俗学专家在研究了潮汕的人文后,曾惊呼这里是唐宋中原汉文化最完整的保存地。这里的潮汕话至今还保留着唐宋中原古音,在现代汉语中早已不存在的一些古汉语在潮汕话中仍然通用。而潮汕独特的乐、戏剧、习俗都无不体现出深厚的古韵。据考证,潮汕人的祖先最早是从河南、山西等地,辗转途经江浙、福建,落籍现在所在地的。地理造成了潮汕的封闭,封闭成就了潮汕的独特,最终使潮汕人以一种独立族群的面貌浮出在中国乃至世界。他们的自我认同感极强。据说,两个潮汕人,靠嗅觉就可以相互辨别。良好的自然条件、远离战乱,使潮汕人长期以来过着较为优裕的生活。这从潮汕地区人口的繁衍远远高于其它地区可见一斑。潮汕人吃苦耐劳的秉性,也造就了一大批在海外工商界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些都为潮汕人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潮汕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为我走过大江南北所仅见。有了这样的历史心理积淀,一般潮汕人大多只愿跟潮汕人交往,对非潮汕人保持距离和戒心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在前年,香港曾热播过一部电视剧,叫《自己人》,讲的就是潮汕人在香港奋斗的历程,其中刻画最用力的就是潮汕人如何抱团,他们把讲潮汕话的人,无论国别地域一概叫做"自己人"。不能讲潮汕话,无论多么亲密,也不能认做"自己人"。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如果在外地遇到了潮汕劫贼,只要用潮汕话叫一句"自己人",立马就会被放过。这是对潮汕人心理最典型的刻画。潮汕的开放更多只是对潮汕人开放。这也是为什么潮汕地区虽然开放那么早,但仍显得极端封闭的部分理由。因此,在这样一个地方,每一个外来者都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生活。其心理的受压抑和受排斥感真是时时处处。对此,任何一个外来者只有两种选择:离开或同化。没有第三条路。同化无异于脱胎换骨,其难度之大令绝大多数人望而生畏。因此,最终落荒而逃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