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潮汕历史文化概况
潮汕地区处于祖国南方,濒临南海。潮汕历史悠久,很早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殖活动。自秦王朝派兵平定南越,置南海郡,潮地就属南海郡,归入了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国版图。 一、秦王朝统一南越对潮地的影响 潮地是古越族居住的地方,秦灭六国之后,发起统一百越的战争,派兵分五路向南越进军。平定南越之后,建置南海郡,潮地隶属南海,秦把中原的部分人民移居岭南,同时带来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促进这里的生产和文化的发展。 秦代郡县设置,使这一边海地区,有了统一(虽不很巩固)的行政管理机构。西汉这里置古揭阳县,古揭阳地域很宽广,东接泉州,北连大山,西与龙川接壤,东南临海。县治在何处呢?尚无可考。 汉代儒家思想的逐步传播。从潮州二塘龟山和澄海龟山出土的文化遗存中看到的陶片,可看出这里的生产技术又向前跨进一大步,且在此时,揭阳文化事业也有发展,东汉末揭阳人吴砀曾举孝廉为安成长就可为证。当三国时,吴主孙权派吕岱攻安成四县时,吴砀便联合守醴陵的袁龙抗拒东吴,鲁肃曾劝吴砀归降东吴被拒绝,他对鲁肃说:“砀受天子命,知有汉不知有吴也。”这都是忠君思想的表现,后吴砀突围回到揭阳,还联合曾夏聚众拒吴。后因南海郡太守钟离牧劝说,“勿徒苦生灵”,吴砀、曾夏才罢兵息事。这时的揭阳县,上失挂靠依托,实质上是湮没消失了。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置东官郡,义熙九年(413)设义安郡,郡治在鸭湖(归湖)。 两晋期间,因中原战乱,不少人民迁到这里,对这片土地的开发,是有大帮助的。 二、隋唐五代潮州的开发
1.潮州的设置 隋设广州、循州两个总管府,当时潮地属循州总管府统辖,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将义安郡改为潮州,意思是这里的“潮水往复”,故以为名,潮州之名就在此时开始。 隋末,全国各地反对隋炀帝暴政,纷纷起义,潮州少数民族首领杨世略起义,占据潮州。后投靠循州义军首领林士宏。 唐灭隋之后,派李存恭、李靖统兵进入岭南,派人招抚杨世略。翌年杨世略反戈击溃林士宏,率循潮二州降唐,另一俚帅冯盎也接受唐朝招抚。岭南至此实现了和平统一。 唐初的地方行政机构设州、县两级,州官叫刺史,县官称县令。唐统一岭南之后,推行了一些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政令,如在中原地区实行以丁计赋役,而在岭南则实行按户税米,甚至规定“若夷僚之户皆从半输”的优惠,还禁止买卖“生口”当劳工等。
2.隋朝曾发兵从义安渡海征抚流求(台湾) 隋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命朱宽到海外求异物,海师何蛮说:东边似有烟雾之气,但不知多远。后知那边有个流求国,大业三年炀帝便叫他们两人到东边流求国招抚,加强对那边影响,但流求国王不听隋朝的命令。大业六年,炀帝便命陈?、张镇周带兵万余,从义安渡海击流球。这是潮属与台湾往来的开端。
3.陈元光平定苗、雷之叛,请置漳州 唐高宗总章二年,居潮州泉州的少数民族首领苗自成、雷万兴在陈让挑拨下,反抗唐朝统治,唐王朝派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到来征讨,军队因不适南方气侯,病逝很多,故请援。皇帝派陈敏、陈敷兄弟来泉、潮增援,陈政之子陈元光便随祖母入潮。高宗凤仪二年(677)陈政病死,元光袭职,时年21岁。他剿抚兼施,擒俘非首恶不杀,集中在九龙里的“唐化里”,教育感化,并请置漳州,加强管理。元光的优抚政策很得人心,后人称他为开漳圣王。
4.唐代佛教在潮州的发展 佛教自晋传入潮州,至唐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而发展很快。在潮有较大佛寺潮州开元、潮阳灵山、程乡灵光,他体现古建筑的宏伟。也出现一批很有名望的高僧,如大颠、药山、惟严、无愧等,他们对佛学都有所贡献。
5.潮州是贬谪京官的地方。京官被贬到潮州,对潮州的生产、经济、文化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这些京官多数是当时的名臣良相,他们因政见不同,或触犯皇帝,不被容纳而被赶出京城的。但来潮之后,却很受人民欢迎敬重,如明“礼义教民,民皆化之”的常怀德,兴办教育“龙虎成名”的常衮,督民耕种的李宿,更有后来被潮人广为传颂的韩愈。韩愈在潮做了很多好事,兴学、治水、清除陋习。又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倡导人,治潮只有七个多月,后来的文人都吹捧他,让江、山改姓,被众认同,人以文传,是不无道理的。 三、宋、元两朝的潮州变化
1.宋代建立,民族矛盾日益突出 中原地区征战日频,人民大批外流。而在广东,特别是潮州是相对安定的。因潮地僻居南海之滨,且有可垦之地,所以这里能接受大批南移人口,据《元丰九域志》载,从太平兴国到神宗元丰的100年间,潮州居民从5831户增至74682户,增长达12.8倍,经济发展也快,稻可三熟(越冬种麦)瓷窑成行,过去毒雾瘴气,日夕发作,现在已成为“地平如掌树成行,野有邮亭浦有梁。旧日潮州底处所,如今风物冠南方”。这时本土丰衣足食,民变也少,但却引来周边地区如福建、江西等地的不轨之徒到来抢掠,如刘三花、陈、黎盛、朱聪等,宋王朝为管辖镇慑,不得不调整县治以应形势需求,故在宣和三年重建揭阳。受潮州府统管。
2.建济川桥,以联东、西两陆地 在韩江上造桥是始于乾道七年,为知州曾汪所创举,历代重修扩建而成后来的十八梭船廿四州的湘子桥。成为五大古桥之一。
3.宋代潮州英才辈出 宋代潮州是儒学传播较普遍的地区,这时有州学、县学、乡校与私塾成四级办学。“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从登进士榜看,唐代潮登进士4人,宋代则达到172人(含现在大埔、丰顺),宋孝宗曾问王大宝,潮之风习如何,王回答是:“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说明当时潮州的风尚,因而出现了一批为官清正,文才科学的人才。有正直无私的林从周,刘允;廉洁勤政的张夔,被赐匾“名著南天”;有博通经学的卢侗;有医学理论家,著有《幼幼新书》的刘,现著作流传至今,成为儿科经典著作;有文赋列榜首的许申;研易学有成果的林巽;文章人格得苏东坡称誉的吴复古……。 最突出的是刚正直言的王大宝,他痛斥奸权误国,主张抗金……等。明林大钦曾写《潮州八贤》一文,都予褒介。
4.宋流亡小朝廷过潮州 腐朽的赵宋王朝,在元兵冲击下,恭宗赵湿被俘,遗族流亡南下,公元1276年东南沿海怀旧主的遗老遗少,在福州拥立益王赵衐。因宰辅不和,争执排斥异已,陈宜中迫害张世杰、陆秀夫。到潮也有不少勤王之士捐家纾难,如张达、陈壁娘等,留下了慷慨悲愤以申壮志的辞郎辞,但最后终于在?山一战,陆秀夫负小皇帝跳海而死,结束了赵氏皇朝。但潮州抗元之火未灭,许夫人(少数民族首领)陈吊眼等还不时反击。一代名臣文天祥,也多次出击元军,追帝舟而不及,在海门留下终南望帝的传说,最后在海丰的五坡岭被捕,不愿降而被杀柴市,写下了一股浩然正气的《正气歌》和过零仃洋诗作“人生自苦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传千古而金光闪闪。
5.潮州的第一次屠城 1278年正月二十七日,潮州推锋军宋将马发知州事,固守潮州城,受降将陈懿引元兵围攻,内奸黄虎子潜开城门,外城逐陷,马发退守金山子城,浴血奋战到三月初一日,马自知不能守,令妻子自缢死,自己也饮鸩殉职。元兵进城后,大肆屠杀。居民死者不可胜数。这就是潮州第一次遭屠城。后人缅怀马发,为他立墓建祠,以表崇拜忠精。 四、明代潮州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 元、明交替的潮州,是在明朝大兵压境下,潮州路左丞何真投降而和平解决的。由于生产力不受到破坏,人民情绪稳定,潮州耕地约有300万亩,当时潮州约50万人,人平均有田园山塘约6亩。水利事业又有了不少疏浚沟通,加上明初政策奖励休养生息,曾下诏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具困,譬俞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对开荒之地归已有,三年可免课税。这些措施,直接促进潮地农业发展,手工业也一样有较大发展,如织布、制糖、榨油做蜡烛等,市场活跃货物远销海内外。
1.新置县、镇,广兴教育 明代潮州除原四县外,先后置饶平、惠来、大埔、平远、普宁、澄海、镇平等七县。 明建书院多所,培养出举人进士1090人(其中有进士156人。有占魁首林大钦,戍边名臣翁万达,军事学家周光镐,理学家薛中离、唐伯元,贞忠亮节郭之奇,经世之才林大春、萧端蒙、陈一松等一大批贤人,也出现不少诗人如苏福、郭真顺(女)等。
2.倭寇侵扰与人民抗倭 倭寇侵扰是与明朝的封闭政策有关,一些滨海人民祈望开展对外贸易,因得不到自由贸易的目的,便走私、通倭,沿海侵掠,成为祸害。甚至举倭旗而为害者。因而倭寇中十之七八是沦为海寇的中国人,经过官军与人民的打击抗争,大小数十战,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祸潮倭寇才基本结束。
3.人民的起义 倭寇侵患,人民乘机起义,他们抗拒明朝的统治,在潮州与对外贸易有很大关系,较大的海上武装集团有许栋、许朝光、张琏、林凤、林道乾、吴平,他们安营扎寨,反抗海禁,既开展对外贸易,也掠夺沿海人民。他们与明朝周旋十多年二十多年不等,有些最后被迫移民海外,如林凤、林道乾等,成为对外开拓者。到崇祯年间,刘公显的九军起义。这些民变,都直接动摇了明朝的根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