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谦谨、崇礼的潮人民性——潮安东凤博士村林氏一家侨批所见 陈嘉顺

一、引言

华侨,也就是潮汕老百姓所说的“番客”,《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1990年)第三条规定:“华侨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⒈由于华侨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华侨问题的研究是现在热门的话题,已呈多学科研究状态,且研究的学者与日俱增。在这其中,侨批研究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⒉饶宗颐先生还认为,潮学可以与徽州学媲美的是侨批。⒊
侨批,可以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运输、商贸、金融、货币、伦理、道德、教化等特殊文化形态,它存储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待深度开发的“富矿”,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从侨批业的发展、侨批网络的控制、批局的内部经营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研究,⒌成果斐然。当然,大家大都宏观、整体地选取典型侨批,或是从邮政史的角度开展评析,较少采用同一家族,不同时期的持续性侨批,围绕其中的信息深入讨论。为此,本文将借助汕头市书报刊收藏专业委员会收藏的侨批中的一个家族侨批为主要资料,另外,从目前的资料看,在很长一段时期,侨批的内容都受到批局的管制,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未能如实流露,⒍同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中国国内工农业生产纷呈减产,物质紧缺,各国华侨改寄米、面、糖、油等物资,侨汇锐减。⒎本文试图尝试改变以往将侨批作为单一研究材料的方式,以潮安东凤博士林乡林氏一家从1946年至1984年近350封侨批和侨信作为共同研究对象,希望批信合一能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华侨在侨居地的情况。
从这300余封侨批和50多封信中,我们知道了这个家庭的一些大致情况:
林来福(又名林清祥),潮安东凤博士林乡人,二战后先到泰国曼谷,1947年4月27日到马来亚峇株巴辖做小生意,与大陆的妻子陈巧圆共生育有三子,长子林瑞泉,因林来福从事小生意,人手不够,于1956年7月到马来亚,后来也独自做小生意,1965年在马来亚与福建永春人黄亚梳结婚,次子瑞和1943年出生,与三子瑞典均在家乡,瑞典1973年6月28日在工作中突发病身亡。林来福与马来亚的妻子张丽莲(原名张菜)先后共生(抱)育有四女二子。
从批信中我们还得知,早在林来福赴马来亚之前,林来福的堂兄林培荣,姐夫郑再祥、胞姐林玩荣,陈巧圆的二个姐姐陈巧芝、陈巧兰等都已经在马来亚居住,而兄长陈巧发仍留在家乡。郑再祥夫妇在马来亚峇株巴辖经营水果店,林来福初到马来亚时曾长时间在水果店中帮忙。
东凤镇在潮州市境南部,距城区19公里。东面和东北面是韩江,与澄海县上华镇隔江相望,南面与庵埠镇毗邻;西面同彩塘镇分界;西北与龙湖镇接壤。总面积33.5平方公里。清末属海阳县南桂都,1930年属潮安县江桂区;1946年改称南桂乡。1950年改江桂区为五区,1953年5月析出江东为五区;1956年2月撤区并乡,1956年12月并为鳌头、东凤2乡,1958年两乡合并成立东凤人民公社;1961年又析为鳌头、东凤2公社,1963年再度合并仍称为东凤人民公社。1983年7月改称东凤区,属潮州市,1987年3月撤区改称东凤镇,1991年底复属潮安县。⒏
博士村在潮安县庵埠东北6千米,东凤镇政府驻地东南1.5千米,东隔(韩)江与澄海上华镇横陇、南界村相望。创村于明朝末年,因先祖曾出过翰林博士官员,故村以得名。因村民多姓林,又称博士林。⒐
马来西亚在东经约100°至119°,北纬约1°至7°之间,位于亚洲大陆和东南亚群岛的衔接部分,当亚、澳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的交汇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和贸易往来的要冲。马来西亚分为东马来西亚(简称东马)和西马来西亚(简称西马)两个不相接的部分。西马即马来半岛的马来西,也叫半岛马来亚,位于马来半岛的南部,分柔佛、马六甲、森美兰、雪兰莪……11个州,整个马来西亚的总面积约为33万平方公里。19世纪末,马来西亚各邦始沦为英国殖民地。1963年,已在二战后获得独立的马来西亚联合邦与北婆罗洲、沙捞越、新加坡合并成立马来西亚联合邦。1965年,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最后确定了今天的范围。⒑马来西亚联邦地大物博,华侨众多,1937年华侨人数突破200万人,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39%,虽然比马来人占44%的比例略低,但在经济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根据1947年的人口普查,马来西亚联合邦约有潮州人20.7万名,潮州人兴趣比较广泛,从事的职业范围较宽。⒒
1951年的《马来亚潮侨印象记》载:“峇株巴辖为柔佛州西海岸一重镇,因交通的四通八达,商业故极繁荣,峇株开埠历史虽不及新山麻坡的悠久,但因境内多平原,土地肥沃,宜于种植,故潮人继麻坡埠之后,纷纷移居峇属……据统计,侨居峇属一带的潮人约二万余,……峇株巴辖市场则有同乡数千人,商店亦数十户,经营京果杂货及板廊等业者居多,潮人商户虽为数不少,但经济力量仍未占有优势……潮人分布之广,不论城市,穷乡僻壤都有我潮人的足迹,对峇属的各种建设,其功之伟,实非外人所能抹煞一切。”⒓而1939年的峇株巴辖,包括永平、三合春、铁山、巴力亚尼等十三个地区,就居住约有二万以上的潮人,⒔他们多数是姓陈、林、张。⒕
在上文中,多次出现了“潮州人”、“潮人”等词,其实它们基本都是指已经定居在海外的、祖居地在潮汕的华侨,我们就以潮人来作为研究对象的统称。
本文使用的这批批信从民国时期直到改革开放后,时间跨度近四十年,这段时间,正是华南亚华侨社会逐渐向华人社会过渡,作为中国海外移民及其后裔的群体,认同取向也从落叶归根转向落地生根的时期,⒖尽管国籍早已改变,但潮人务实、谨慎、崇礼的民性还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务实的民性
潮人移民海外的历史非常久远,在一代代的移民中,他们的移民思想是非常务实的,可以说他们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在他们眼中,移居海外只不过是把他们的生存空间扩大而已。⒗既然如此,早晚都是要返回家乡的,闯荡海外的任务自然就落到男主人身上,家庭的经济依靠他来维持。但是,随着国家之间的关系和移民政策的变化,很多移民海外的潮人成为当地公民,经济状况大有改观之后,就不再想着“落叶归根”,只希望把家乡的亲人也一起移民,过上比家乡好的日子,至于生活在何种政治环境,这并不是重要的。这种情况更多的是出现在上世纪中叶以后。
来福在马来亚姐夫店中帮工的时候,除寄批外,几无剩银,为图多些收入,来福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决定自己做生意,于是有了以下这封批信:
巧圆贤妻知之:
兹启者,上日接到来信,各等详悉,愚已尽知。对于瑞泉来叻一事,非是余无把握,实是做字之人说年岁不对,正(才)有写信告知,谁知南桂区停止做证明书,实是无办法。如若可做者,从速行为,若到明年春头难上加难,因为吾儿已长大,如无从速,若是岁声过度,就不能来叻,愚有再三言及,实是明年春头爱(欲)做小贩才叫瑞泉来叻可帮助余之生意,吾已四事做清楚,在于明春定然□□□□□,假如无证明书[无]寄来,以后不可想悔,切切。外付上港币叁拾元正,到时查收为幸。
一九五五年十月初四日 愚 林来福箴

当瑞泉到马来亚之后,来福离开水果店,父子共同做起小生意,当他俩忙不过来的时候,来福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妻子带到身边帮忙:
巧圆贤妻收阅:

注:( )为改正错别字,□为无法识别,[ ]可能为笔误,以下同。

兹启者,数天前接到来信,各等详悉。余已尽知,内中说妹与小儿来叻一事,在小儿之年岁不合手续而讨不准入境,如你之意,如小儿无来,妹你也是勿来,如是你不来,以后方悔,为要,因为吾之事特别之多,所已(以)才有叫你来叻帮忙,请你自己打算为要,至切至切,今顺便付上港币叁拾元正,到时查收为幸。
另者,你大姐巧芝数天前寄有一信与吾,他说开设一咖啡店,顺便告知。
一九五七年四月十五日 林来福箴
信中,来福的想法是只要妻子能到马来亚,家乡的二位儿子能来最好,不能来也作罢,因为妻子能帮助做生意,这是眼前最实际的事情。
在来福“过番”的漫长岁月里,对于夫妻团圆一事,他在批信中几乎月月都或多或少地提到此事,由于马来亚严厉的限制移民政策,夫妻俩多方努力,巧圆还是未能到马来亚,随着瑞泉的长大成家,并且独自做生意,来福为生计奔波,这时他就需要一个人来照顾他的日常生活。于是在众人未知觉的情况下,他又娶了一个妻子。
巧圆胞妹:
我们许久没有写信了,十分想念,望天祝福我们俩地平安。我们的命是十分坏,小时无母亲,大时我们已经分离在天涯海角中,想起来没有见的日子,使我十分伤心。
关于你写信来问我来福是否有妻子,这我本身没有去见过,但只听别人说他有了妻子,还有一个小孩,又有一个是自己的女孩。
巧圆呀!我实在没有见过,但只听别人的话,来福的地方还离我的地方很远,有如山(汕)头到香港的路程,所以我没有办法说他有妻。如他有妻,你也不必伤心,你要保重身体,以免有什么病,不是给别人饥笑吗?以后瑞泉戒来福有叫你来,你就马上来,不要再等,什么孩儿的事,最好是把孩子结婚,才是安心地来,不然我们就没有机会想见了。末了。
贤杰代问候你的福安。你时常要寄信来给我。
姐陈巧兰 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六日

母亲大人尊前敬禀者:
是天接到母亲回信,各情详悉,儿在叻中自知保重,请母亲不必挂念。自从那天接到母亲回信后,我也不知怎样回复母亲,因上次我怕母亲知了受不了生气,知也无益,所以才麻骗了你,但事到如今也不得不说,那位番客说的是实,只有带一个四岁女孩子,他们起初相识时连我也不知道,到后来厝边姑母朋友个个都劝说也已无用。起初也有人说是食着她的贡头,但我看来是不会的,因姑母也有去拜神教使等都无效,当时连我也气得半死,本想爱(欲)搬到外面自己税房住,但姑母朋友都劝说现暂且忍耐,候将来才打算。自那时起我有回家时,有食就食,直出直入,我从未不称呼他一声,她也不敢看我正面。在当时我一气之下身边剩有几佰元,本想用我个名做母亲来叻,但听人说母亲现在尚未到五十岁,政府是不能批准的,所以我才打消这念头,但我想定有一日能够实现我的愿望的,余言后信再谈吧,今顺便付上港币肆拾元整。
并祝平安 儿林瑞泉上 一九五六年六月二十二日
不难看出,来福对待自己的生活态度是非常现实的,既然与妻子无法团圆,而生活又需要别人来照顾,那么就只能再娶一个妻子,自己过得好才是首要的,务实的思想跃然纸上。

三、谦谨的民性
当华侨们在海外站稳脚跟之后,对于家乡的关注并无丝毫减弱,这种关注最明显就是体现在对亲人生活状况的关心。从现在各方面看到的批信中,“抹”字的出现率是非常频繁的,“抹”字在《汉语大字典》中有多种解释,⒘但能够作为批信行文中使用的,只有一种:“用手按着或拿着东西,紧紧地向某一方向移动。”因为在侨批中,使用此字是为了分发批款,基本上别无他义,在这个字后面,都详细写明所寄批款分发的具体人和具体数目,从直嫡亲属,到乡邻朋友,不管是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都可以成为分发的对象。针对批款的分发情况这一现象,已引起了一些学者对此进行探讨,⒙但他们使用的侨批大都寄自民国时期,从时间上和本文使用的批信存在不同。
在林氏一家的批信中,“抹”字最多出现在两个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前后和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前一段时间是中国国内战争时期,战火所及,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人民的生活在一段时间内尚未能马上恢复,与此同时,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已经逐渐走上发展的正轨,华侨们在自己的辛勤劳作下,经济状况或多或少都有了改善,这两者的情况是世人所有目共睹的。后一段时期的马来西亚,是华人地位动荡非常厉害的时期,占全国人口28%的华人族群只能作为政治上的二等公民,但是在华人的不懈努力下,华人与马来人的政治地位不断的拉近,最终造成了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磨擦愈来愈激烈,特别是1969年的立法会大选中,创造了华人参政史上最好的成绩,这给马来人的政治地位敲响了警钟,他们无法承受华人通过议会政治改变自己命运的事实,不满的宣泄终于演成“5·13事件”①的流血冲突,导致143名华人死亡,多名华人政党领袖被捕,使华人从此再也不敢挑战马来人的政治特权了。
为什么“抹”字会频繁地出现在这两个特殊的时期呢?是巧合还是一种必然。在上面对“抹”字的解释中,我们分明是看到了一个十分谦谨的动作,批银无多,只能用这少量的款项向需要念及的亲朋表示一点点心意,潮谚有云:“怪无无怪少”,也可以是这样说,寄不寄批是态度问题,寄多寄少则是能力的问题。
既然到了海外闯荡,谁都想发财致富,尽管在数以千万计的海外潮人中,真正能成为富商的仍只是极少数的一部分,普通的华侨人轻力微,无法多寄批款,除了家中直嫡亲人必须赡养和照顾外,还有许多关注自己的亲朋,这也是不能忘记的,社会的动荡紧紧地牵动着他们的心,这固然使批款的分发更趋详细,希望自己的辛劳能使家乡的亲朋过得好此。但是当他们自己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而所处的政治环境残酷地压制着他们的时候,同样出现了将批款详细的分发的情况,这时他们的经济大不如前,而批仍须照寄,就只能尽职尽力地将有限的款项进行分发。本来在海外已经是十分辛苦,还是用一种谨慎的态度,向亲人表达了自己的无奈,而且千篇一律,时时如此,难道不是潮人谨慎民性的一种表现吗?

四、崇礼的民性
潮汕自古有“海滨邹鲁”之美誉,乾隆《潮州府志》云:“潮人虽小,亦知礼义”,潮汕民间素有“走亲串戚,交朋接友,人情挚酣,礼数勿忘”的习俗。⒚礼多人不怪,这个礼数除了在平时里非常注重待人接物之外,在不能晤面的情况下,表达这种礼数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用款项来体现了,于是,从海外往家乡寄批,就多了一项表示礼数的功能。因此,虽然有学者提出侨汇主要有赡家性、投资性和捐献性三种,⒛但对于崇尚礼仪的潮人来说,还有一种侨汇应该称作是礼节性侨汇。
端泉1960年5月17日寄巧圆的信中道:另者,我父亲已定于本月尾,农历五月初六日开行,搭万利士轮回塘,顺便告知……
1960年8月30日来福寄巧圆的信中道:巧圆贤妹收阅,兹启者,余自十七日晚份(分)别之后,至一点才开船,谁知十八日早便起大风台,到十九日风更大,船员把船风?,使人非常身(辛)苦,直到廿日晚才细些些,到廿三号下午三点才到新加坡……


注:①1969年5月,马来西亚举行第三次大选,执政党遭受挫折,5月13日,雪兰莪州选举获胜的华人政党及其支持者在吉隆坡举行祝捷游行,途中与当地激进分子发生冲突,从而发生了种族冲突事件。首都吉隆坡首当其冲,其他各地接着发生骚乱,死伤者众,史称“513事件”,接着全马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中止国会民主。

这二封批信告诉我们,来福于1960年5月30日至8月17日返回潮安与妻儿团聚,这是来福“过番”后的首次回乡,事先经过了认真的准备,不仅自己带大量物品,亲朋所托的也带了不少。自离家与妻儿分别已十多年,久别重逢,是令人振奋的事情,在海外的亲朋对此也深为欣慰,下面是三封来福回乡期间寄出的批:
来福兄:别后念念,兄台此次荣归梓里,得享天伦之乐,深为庆幸,旅途谅卜安吉,早已抵达家里矣。兄台此次带了大帮货物,未知至汕关时能否放行,甚念,兹随函寄上港币贰拾元,聊作茶用,到希照收,祝你健康!
弟郑亿耀 一九六0、六、十九
来福姻弟台鉴:启者,此次乘轮返唐想必一路福星,平安到家乡矣,天伦之乐自必愉快也,是信缓寄者因在叻时身体欠佳,致此稽延,祈为原谅。所带行李各物谅必手续顺为放行,可知,未知所送诸人有亲自登门领取否,巧发弟有会面时,祈代转告愚情况,连年来家批少寄者,因身体多病,无精神顾及其他,生意冷淡,经济拮据,所以无能多寄云。
闻唐中潮州一带遭受水灾,情形如何,便希告知。兹寄去港银贰拾伍元,计5元转交余之岳母收,10元送与家姐收,余10元祈笑纳以作茶饼之用。
专此敬颂大安
愚陈如海 庚子年六月初四日(即新历6月27日)
父母亲大人尊前,敬禀者:
光阴迅速,不觉两月没有写家信了。不晓得父亲母亲和弟弟近日来身体怎样?儿时时挂念,但父亲自回塘以后,所带各[物]念必已分发清楚。
不过这数日没有来信,很是挂念,而叻中有几位寄物主询问他所寄各物为何尚未收到。我只有与他等说:“除了被政府收购外,余者已全部分发清楚,大概是塘中尚未回音。”但叻中也有人传说上日被政府所收购各物已经全部物归原主,不知巧有其事,顺便询问。
另者:父亲回叻各等手续念必已理清楚,何时回叻,望示来知。今付上港币贰拾元正,到时查收,余无别言。顺此
并祝福安
林瑞泉寄 公元一九六0年八月十五日
这三封批均寄给回家乡的来福,批中,除端泉外,亿耀和如海也都有寄来福带物品回家,他们在此时写信的目的是为了询问所寄回唐的物品是否分发清楚,这说明了并非不是林来福所带的盘缠不够,虽然来福的侄子瑞宽在此时也回家乡,并且向来福借了一百元人民币。 但是他们三人都在来福回家乡期间向他寄批,可以说,华侨们向家乡亲人寄侨批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人在海外,有亲人朋友在家乡,寄批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尽管亲朋和自己一样已定居海外,回家乡只是短时的探亲,不多时又要返回海外,但是既然委托他带物品回家乡,现在要询问事情,就不好意思不“表示一下”。
情来礼往,同样,在郑亿耀回家探亲时, 来福也向他寄批:
巧圆胞妹粧次:
兹启者自别之后忽已数年,念念,但数天前接到来信对于此次所寄之物件都以(已)收到无误,使吾甚欢喜。但瑞泉已做生理仔已有二十左右天了,但亿耀丈回塘谅必有说知,余在叻各等情形,如若他无说,你可问他便知详细对余之心。外并付上港币柒拾伍元正,到时查收内抹叁拾元送交炎坤读书之用,抹壹拾元送交亿耀丈夫妇,因爱(欲)寄送亿耀不知住址所已不能直接寄送他,你可向他告知代向侯他夫妇,望祈原谅。顺此。
安好
公元一九六三年九月二日 愚 林来福
潮汕有民谚说:“番畔钱银唐山福”,华侨向家乡寄批,不仅仅生活在唐山的亲人得益,就连回家探亲的亲朋也不能忘记,总之在只要有条件,就要向唐山寄批。可能亲朋在经济上并不需要支助,但这是一种礼仪的需要,表达了对亲朋的关心,可以称作是礼节性侨批。

五、结束语
1909年,清朝颁布中国历史第一部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以血统为原则,规定只要父母一方是中国人,其子女即为中国人;凡中华种族之人,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均属中国国籍。1929年颁布的《中华民国国藉法》,仍规定凡具有中华民族血统者,均具有中华民国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沿袭民国时期对华侨的政策,即认为所有海外华侨都是中国国民,直到1955年,中国与印尼政府签订的《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中国政府从此放弃双重国籍的政策,鼓励华侨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当地国民。
在马来亚方面,则一直实行着排华和强迫华侨同化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政府继续施行战前的限制移民政策,即华人入境均须领登岸准证并转换入境准证,前者以六个月为限,后者以两年为限,对入境准证期满者及新客入境较战前限制更严 。1949年2月,殖民政府颁布《紧急旅行限制条例》后,新客及超过旅行期的老客均难入境,即使持有居留证或未逾期入境证者,当他们旅行返马时,当局也可以“本地不需要”为理由,任意禁其入境。1950年9月,殖民政府颁布《回境签证条例》,规定任何持有居留证的外侨暂时离开马来亚前,必须申领回境签证,有效期仅为三个月,从事商务的,可领商务旅行特别签证,有效期六个月。过期者都不得入境。由于殖民政府的一系列限制政策,中国移民入境困难重生,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马来亚华人,占多数的已不再是源源不断的中国新移民,而是土生华人和战前移入马来亚的中国移民了。
在上文的叙述中,我们知道了在上世纪中叶以后,在中国和东南亚诸国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海外华侨不再固守落叶归根的意识而“落地生根”,但是他们身上原有的特性,却始终不渝地存在在他们的生活当中。法国学者赖明(Gustace Le Bon)提出:“每一民族具有一种心理组织,如像其解剖学上之性质一样固定,并且其感情、其制度、其信仰与其艺术等都是从其中所引出者。”
什么是潮人的民性呢?从这些侨批侨信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群生活在海内和海外的潮人身上所具有的特性——务实、谦谨、崇礼。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但是潮人骨子里所蕴涵特独民性,却并没有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相反地,他们更加固执地保持着这种民性,成为海外华人社会中生命力旺盛的一个群体。

1、 汕头市龙湖区外事侨务局编P1,内部文件,2003年12月年印制
2、 庄世平文《潮汕侨批萃编·序》,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2003年10月出版
3、 李福光文《侨批文化工程启动纪实》,《侨批研究》创刊号P21,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2003年10月出版
4、 陈训先文《论侨批发生源》,《饶宗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372,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1月出版
5、 陈春声文《近代华侨汇款与侨批业的经营——以潮汕地区的研究为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P57—66,陈丽园文《潮汕侨批网络与国家控制(1927—1949)与曾旭波文《侨批列字探析》,《汕头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P2—21,杜桂芳文《潮汕侨批的文化内蕴》,《侨批文化》创刊号P33
6、 曾旭波文《抗战时期侨批上的警示文字》,《中国邮史研究》2002年第4期P37—38
7、 陈植芳文《漫谈潮汕民间侨批业》,《汕头文史》第十三辑P41,汕头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1995年8月编
8、 《潮州市志》P2165,潮州市地方志编撰办公室编,1995年出版
9、 《潮州市地名志》P72,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0年出版
10、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P1,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
11、 刘权著《广东华侨华人史》P58—59,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12、 许武荣著《马来亚潮侨印象记》,南洋书局有限公司,1951年11月1日出版
13、 《峇株巴辖潮州会馆简史》,《马潮联会金禧纪念特刊》P169,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1984年8月17日出版
14、 《峇株巴辖陈潮存口述历史》,《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P263,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4月编
15、 庄国土著《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16、 张慧梅文《百姓视野下“华侨”》,《潮学研究》第10期P278,花城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17、 《汉语大字典》P776,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18、 杜桂芳文《潮汕侨批的文化内蕴》,《侨批研究》创刊号P33
19、 方烈文主编《潮汕民俗大观》P115,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
20、 《近代广东侨汇研究》,转引自16文
21、 1960年7月30日林玩荣寄陈巧圆的一封信。
22、 郑亿耀于1963年7月16日至年底回唐山一事,可于此期间来福、瑞泉父子的多封批信中得知。
23、 廖小健文《战后马来西亚的华人政策》,《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P46—59,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
24、 转引自《潮汕文化概说》P265,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