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海门古港的变迁
[《康辉旅游》]
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是省内三大渔港之一,又是粤东著名旅游胜地,当人们看到古渔港欣欣向荣的景象时,谁能想到这里昔年是刀光剑影、烽火连天,渔民灾难深重的古渔村呢!
海门建港于宋大观年间,称海口村。据《潮阳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临海筑城,迁守御千户所于此,驻水师,因地势若海上门户,故更名海门。”海门靠小北山余脉,滨临南海,民众历史上“耕三渔七”(即三成人家耕田,七成人家捕鱼为业),是粤东有名渔港。但因这里地处南海门户,是水上通往潮州地区要隘之一,故自古以来是粤东的古战场。公元1278年,南宋丞相文天祥率兵抗元,曾于海门驻军,后转战至海陆丰一带。此后海门战事经常发生,据史料记载,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以曾一本为首的海盗武装数千人,侵扰潮州各地,闯至海门,与当地民众发生激战,是年6月26日,总兵郭成、参将王诏率官兵驾船前来助战,“俘曾一本及其妻,海盗被斩700余人,死于水火者数以万计。”这是历史上粤东军民抗击海盗的重大战役,轰动潮州和闽南各地。1940年,日寇占领潮阳县城。1941年3月2日入侵海门,封锁海门港,不许渔民出港捕鱼,民众反抗,日军大肆烧杀,烧毁民房1400多间,烧焚渔船460艘,被杀害和饿死民众1.3万多人,海门人民遭受了历史上最大的劫难。至1945年抗战胜利,海门这个原有5万多人口的渔港,只剩下1.8万多人。
海门港近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很多“古”和“今”的文化遗产,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览馆”,其中古建筑、古战场遗址、古墓葬、古书画都颇具特色。忠贤祠建于明代万历甲午年(公元1594),为驻海门金吾将军江应龙和名士吴从周倡建,祠为纪念宋丞相文天祥和元隐士张鲁庵而建的,祠中文天祥塑像右中,左有张鲁庵塑像,其后又配祀江应龙、吴从周及清代抗击海盗阵亡参将陈名魁、守备李象斌。建筑古朴大方。有建于明永乐年间的莲峰古寺,建于清代的晴波塔,南海之滨,有胜迹“古炮台”,海滩上有“奇泉井”,这两处是游人必游之地。古炮台为明隆庆三年驻潮阳参将金丹为抗击倭寇侵扰而建,它是当时东南沿海主要军事设施之一,在倭寇猖獗时期对保卫海防发挥重要作用,古炮台周围有兵营宿舍,炮台上安有古炮八门,炮台及附近军营称“莲花营”,著名潮籍学者、浙江提学副使林大春曾写诗颂咏,诗曰:“谁倾银汉落晴湾,种得莲峰俨翠环。丞相留题空瀚海,将军行垒耀天山。潮声夜转渔灯人,野色朝随猎骑还。共说边城屯细柳,西风不用玉为关。”奇井泉位于沙滩上,史料记载,文天祥屯兵海门,淡水奇缺,虽挖井多口,皆咸苦不能食用,而位于海滩的这口水井,距海水不到20米,井水淡而清甘,且终年不竭。更奇的是,每逢大海潮涨,水井被海水淹没,待海潮退后,井水仍淡而清甘,海滩之井淡水不竭,至今仍是科研的一道趣题。海门镇的莲花峰,不但因其小峰上数块天然岩石酷似莲花瓣而闻名遐迩,其山上的摩崖石刻也为古今天然书法博览馆。宋代丞相文天祥、明代学者陈圭、陈北科、林大春、周光镐、黄一宠等名书法家;现代著名书画家于右任、赵朴初、启功、商承祚、刘海粟、赖少其、陈大羽、吴南生、邵华泽、秦生、麦华三;作家老舍、秦牧、关振东、韦丘、张华云等都在海门留下了墨宝和诗文,是集古今名家书画诗文的天然博览馆。
千年海门古港,如今已是集渔业、工业、商贸、旅游为一体的滨海城镇。据介绍,目前全港已拥有先进渔船380多艘,船上安装雷达,卫星导航仪、定位仪等先进设备,能出深海捕鱼。过去海门是单一的海洋捕捞,现在实现海捕、养殖、鱼产品加工的多元经济,全港淡水养殖有鲍鱼、海马、淡水鱼,总面积达1000亩,还办起水产品加工、制冰厂等企业近百家。近年来又建成了海门商港码头、渔港码头和一座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水产市场,扩建宽为34米至54米的混凝土路面疏港路、迎宾路等13条总长25公里的大道。有“天南胜景”称誉的莲花峰风景区,近年来完善和配套服务设施,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区,每年迎来了海内外10多万游客。
转自《康辉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