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涟古城看民居——关于潮州民居答客问
吴志敏




星期天,潮州日报潮州文化编辑杨树彬先生造访,言为版面之需,就潮州民居特式问题提问并整理为文案,刊之于报,以发古之幽思,捉旅游之发展,扬潮州之文化。 
记者:最近,为让观光旅游者更形象地认识古城风光,市政府对古城区中几条巷道进行修复。你平时喜欢建筑文化,并已从事研究,请从个人的角度谈一谈如何修复最迷人。 
平常心:修复工程是对早期建筑经过后代修理中改变原样的情况下,恢复到原来建筑时代的工作。我们保护历史建筑的目的主要是“古为今用”,其中最重要一点是它可以做为研究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科技的依据,具有史证价值。所以,我们这次修复土作还是要遵守“整旧如旧、延龄益寿”的基本原则。就义井巷、兴宁巷、甲第巷几条巷的民居建筑来说,论们的年代是明末至民期间,其中大量是清代建筑,跑今应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在修复中切忌创新。建筑物的序列、结构、瓦饰等基本是有章可循,要遵重原状;彩画方面由于风雨交侵,年久失修,有的几乎无迹可寻,给修复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但还须以严谨的态度,对彩画题材的选取要多方查询,并参照潮州同一历史背境、屋主同一社会地位的民居做法认真推敲,方可确定。因为先民的彩画不单是为了装饰,其中有它的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彩画的施工者应有多人以多种笔法共存于同一街坊,不然、笔法相同有千篇一律之嫌,给人以假的感觉。在整体色彩、光泽上还要求它有明显的老龄感觉,切莫采用“整旧如新”或“焕然一新”的修复思路,因为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将使这些建筑物失去那种特有的“古色”,全新的外貌与它的高龄是很不协调的,极易引起游者的误解。 
记者:民间俗语有所谓潮州大厝皇宫起,你以为依据是什么?能否说明潮州民居的特色在哪里? 
平常心:古时潮州的民居多为草屋或一般的泥砖屋,明朝嘉靖年间潮人陈北科进京,看好了京城的四合院,在拜见皇帝时,忽闻雷雨而大惊失色,即装欲钻入桌下之状。帝惊问其故,陈答道潮州民居是草和泥所造,天下雨须躲于桌下避雨,方免淋湿衣衫。于是皇帝恩准陈绘图回潮,按北京城的四合院形式建民居,从此潮州才有类似四合院模式的民居式样。 
传说毕竞是传说,潮州的传统民居并不是嘉靖年间才得到发展的,它是历唐至清历代潮州先民在生产活动和区域交往中受到中原建筑文化的渗透,同时较多地受到八闽、江西建筑文化的浸润和江南、广府建筑文化的影响,加上自身地域的自然、经济、人文和工艺特征,使之成为既是中华建筑文化之一脉相承;又既有别于中原和北方民居建筑的凝重、鲜艳;又区别于江南民居的俊逸、清纯,逐渐形成自身的民居风格。 
记者:哪这句俗语又有何据? 
平常心:“潮州大厝皇宫起”这句俗语笔者倒觉得从潮州民居的特色可以得到答案,它是形容潮州的民居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特别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皇宫相媲美。潮州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州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的整合,使民居建筑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豪华气派,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说。 
记者:什么是“四点金”、“下山虎”?它们和北京的“四合院”是否一样? 
平常心:“四点金”和“下山虎”是潮州最常见的民居形式,从平面布局看,“四点金” 是四面以房屋围合而成的天井小院。正屋(大厅大房)和门楼间均为三开间居中轴,中间隔着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连接正屋和门楼间,形成围合;大门多开于门楼间中央开间;天井四周屋檐下有回廊,交通整座小院。有的四点金横向发展扩大规模,大厅、门厅两侧各有两房或三房,形成正屋和门楼间五开间或七开间,俗称为“五间过”或“七间过”;也有于一侧或两侧各加一“火巷”和“排屋”,分别称为“单背剑”和“双背剑”。其平面与北京的“四合院”十分近似;“下山虎 ” 又名“双跑狮”,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壁组成。正屋为三开间居中,中央开间是“大客厅”,两侧各一“大房”;正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各为一开间的“厢房”(俗称“伸手”)与“大房”连接;前为高墙,墙上开门。形成“一厅二房二伸手”的平面格局,类乎东南一带三间两搭厢的民居形式。下山虎还有一种形式,它的大门侧升,占去一侧“伸手”位置,称为“单跑狮”;也有因用地的限制,厢房为单泻水屋顶的廊房形式。 
记者:潮州民居中“驷马拖车”是什么样子?什么人才能建筑“驷马拖车”住宅? 
平常心:“驷马拖车”是一种大型复合单元,主体以一座三进大厅堂为中心置于中轴线,此是潮人祭祀先人的家庙,其结构形式与“百凤朝阳”近似,唯门楼间两侧的房较为狭小,称“库房”,中座与后座均为三开间,但均没有内墙分隔,有的中座明问前凸出“拜亭”,其祭祀之功能更加昭然。主体两侧分别各有两座“四点金”纵向排列,以“火巷”与主座隔开,最外侧再加建“火巷”“排屋”围合,使之成为一座庞大的独立单元。庙、屋前均有宽广的大埕,称“禾坪”,“禾坪”前均开一半月池。“驷马拖车”还可于后面成片扩建“下山虎”、“四点金”,形成更为庞大的聚落,里面门巷相通,既分又合,可谓为传统的“安全生活小区”。“驷马拖车”这种民居模式的耗资巨大,非一般人家所能营建的,在潮州,它都是大户望族的宅第。 
记者:大宅院常构建有“书斋”、“花园”,其作用为何?请给简要说明。 
平常心:我记得清代乾隆年间周硕勋《潮州府志》有这样的记述:“望族营造屋庐,必立家庙,尤加壮丽。其村坊市集,虽多茅舍竹篱,而城廓中,强半皆高闰闳,厚墙垣者。三阳及澄、饶、普、惠七邑,闾阎饶裕,虽市镇也多鸟革翬飞。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书斋”、“花园”在潮州民居确是常见,其作用主要是教育和环境二方面。自韩昌黎刺潮之后,潮汕之民风丕变,好学成风,宋朝乡贤王大宝尚书曾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总结。及至明清,潮州的经济增长促使了文教的发展,更有薛侃等一大批先贤致力于教育,儒家文化渗透到下层社会,追远报本、荣宗耀祖的理念普遍为潮汕人接受。民居设书斋足见潮州人尚学的精神主流。至于花园,却是先民追求好的生活环境、好的生活质量的体现。在花园种上芳草嘉木、叠石理水,这些使民居处在一个幽美的近乎自然的环境之中,以获得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 
记者:潮州民居的门楼两侧常绘有山水或戏曲人物故事,在国内的古建筑中你曾否找到它的渊源? 
平常心:古老的潮州民居特别注意外墙的白灰细粉,在白粉墙壁上绘上彩画,还配以门匾、石雕、木雕等装饰,使建筑物五彩缤纷、金光悦目、神韵无比、给人以舒美感。 
我国古建彩画有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格及艳丽的地方色彩,在《论语》中孔子曾有“山节藻【木兑】”之说。在汉代就有“以椒涂壁、被以文绣”的记载。潮州民居彩绘壁画主要有门楣画、门肚画、窗楣画、屋角墙头花及轮廓墨线等式样,其用笔与色彩技法是先用白描勾勒,再以靛青红紫诸色彩为图案,敷色上常用“退浑”的手法,这与梁朝著名画家张僧繇的“凹凸花”画法一脉相承,从题材方面多采取一些写实画题,如各种花卉虫鱼字画器物以至人物山水等,与苏式彩画、徽派彩画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历代先民迁徙移民、商贸往来促使地域文化交融的结果。与地方经济发展、交通发达有着紧密的联系。总地来说,潮州彩画的渊源还是中国彩画技术的支系,具有浓厚的江南如苏式的风格,但又具有浓厚的地域个性。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