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读顺德居
吴志敏
顺德居是一座清末的大型民居,位于潮安县赤凤镇白莲村,地处韩江之东岸,北面与丰顺县隍镇隔江相望。白莲村初名“割布”,创村于清乾隆年间,因其村北地形似“美女穿梭”而得名。后来村民认为“布”被“割”之义不吉,清末更名为“白绫”(光绪《海阳县志》),近代改为“白莲”,此二名与“美女穿梭”的地形呼应,释为“美女织白绫(莲)”,皆为有吉祥之义。顺德居是该村规模最大的民居群体,占地约12000平方米,民居的中心主体为潮州传统民居形式的“四点金”平面格局,而整体平面形式却是客家传统民居形式“三堂六横二围”的围龙屋雏形(最南向的一横因地界关系,部分尚不完整。)。居宅前为长方形禾坪,再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居宅后部有二列后包排屋连接左右横屋,屋后倚山,是该宅的风水山林和果树园,状似半圆,形成倒“U”形围龙。据其平面布置应称为“花台”、“茔背”,按堪舆学之说法,是“来龙所在”、“顿龙”之处,俗称为“屋背头”或“屋背伸手”,半圆形的“屋背伸手”和屋前半圆形的池塘合二为一的结合,象征着太极的圆,融天地、阳阳于居宅一楼之中,形成了前水塘,后山林的理想人居环境。东汉仲长统《乐志论》描绘的理想宅园是:“使居有良田广宇,背山临流,沟池环市,竹林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顺德居的整体建筑与其所处的环境,正是这种理想宅园的体现。
建筑艺术是由人和为了人而创造的,它一定会对我们说出些东西,或在喃喃自语地诉说着什么?我们不仅要用视觉去看建筑,同时还要用听觉去听建筑。因为建筑有如一句陈述句,有时听到的东西和看到的一样动人。90岁高龄的刘传仁老人为我陈述了这座居宅的辉煌历史:其祖父刘桂顺从贫寒的农家子弟到成为丰顺旅泰富商的伙记、女婿,自己创业成为富商的先苦后甜的人生历程,和带着16岁的儿子刘阳源回乡营造顺德居的故事。刘传仁老人在言谈中带几分为祖父、父亲而感自豪的笑容。顺德居建于光绪戊子年(1888),历时16年至甲午年(1894)竣工,这老屋虽已逾百岁之高龄,部分构件己残损,但仍依然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伴着刘氏的子孙,编织着新的故事。
徜徉于顺德居的厅堂巷陌,确实令我振撼,或因我寡闻,或因顺德居确实有魅力,在潮州,这种民居形制是我首次得以亲目识读,颇具特色。顺德居以客家围龙屋形式为平面布置,且建筑群中的建筑小品部分带有浓郁的客家特色,如建筑群的最前面两座角楼,是起着了望的作用,在主座大门暗留枪孔,更具客家建筑的营造理念,在潮州民居建筑中较为鲜见;宅后“二围”的内围二层的骑楼形式的藏书楼,体量颇大,在潮州民居建筑少有,而在这山区的民居建筑中更是难得一见,可见屋主虽为富商,但其注重教育的治家态度,殊为难得。由于营造者旅居海外,装饰手法亦中亦西,有中华传统的吉祥图案,如虫鱼鳞甲、走兽飞禽和万字曲、大方曲等,又有突出地方特色的岭南岭南佳果,有西方的灰塑线条,又有潮州传统的金漆木雕、彩画和嵌瓷,在其营造的时代背境颇为新潮,隐约可闻大洋彼岸的气息。与同时代的华侨民居有共同之处。从总体来说,顺德居虽含有潮、客、以至西方的建筑理念或装饰手法,但其建筑风格具有轻巧通透、突出亲水的潮州特色。
谓之轻巧,首先是其单体的体量较小,整座建筑群虽然占地达12000平方米,规模较为庞大,但从单体建筑的尺度来看,尚保留着潮州建筑小巧之风格;其次是视觉感受,无论是从屋顶的曲线、檐角的举翘、门面的布局、颜色的涂饰,都可感受到顺德居强烈的轻巧特色。就以颜色为例,它没有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的重彩手法,也没有素黑交错的清纯,以灰色、白色为主调,只有在屋脊、山墙、大门等局部位置,才饰以较为鲜艳夺目的嵌瓷、灰塑、石雕小品,在屋檐与屋面交界处施以黑边线,画上彩画,使轻廓醒目,但不失其总体轻巧的感觉。
谓之通透,是指顺德居从整体上注意通风透气,既有利于建材的防潮、防蛀,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更着眼于潮州长夏无冬的气候条件下,居住环境的舒适性。顺德居的整体环境设计十分注重降温效应,为使空气流通,建筑单体的高度控制前低后高,“六横”的各纵向建筑之间以火巷相隔,既通风、防火,保证采光,又方便交通。“三堂”之间不隔,但通过厅堂土的屏风、门达到形式上的分隔。厅房之间,石匾、木雕、石饰大量采用通透之万字曲、大方曲等通透造型,或在构件的联接处固意留空,以成“露白”,达到了加强通风的目的,至于内庭的天井处理,就更不在话下了。
在突出亲水方面,顺德居的主体建筑朝向为西北,它一反潮州建筑朝南、东南、西南的特征(潮州的地理环境东南面海,西、北环山,山势从西、北向东、南递低,且南海常年吹西南风与东南风。),其目的为逆承韩江之水,门前设半月池,形成面向溪水,脊倚青山的形势。顺德居所处的环境是四面环山,唯有西北位韩江水口开阔,其小环境常年的季风也以西北为重,这些虽有堪舆学的色彩笼罩,但也有其适应自然、顺应自然的一面。这都与营造者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