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恭绰与潮州的文缘 曾楚楠
潮州名医林青萍先生曾收藏了一件叶恭绰致潮州翁子光之手札(见图),近承林先生公子良传兄以复印件馈赠,因誊录全文以公诸同好:
两示悉。弟函牍填委而又缺代笔,故稽覆者多,愿勿责也。丁日昌、陈衍虞二君遗像及其行述,乞费神觅示,俟复照后当即奉还。又弟与叔雅甚熟,但死后不得其遗稿。仅曾刚父之诗为弟所印,聊足以对亡友耳。来函“目录”中丁叔雅兄弟遗诗,又刚父《秋翠斋词》如能觅示,至戚,因弟现方刻刚父词,亟欲一较其异同详略也。又《民俗旬刊》内列刚父诗文存二卷,刚父之文从未得见,如属实,亦深愿得一读也。专复即颂大安。
子光先生 恭绰上 一月三日
(郑退谷先生象,祈代觅为感)
信中列举之人物,皆潮籍名人。其中,丁日昌系清末洋务派中坚。陈衍虞是明清之际潮州诗坛泰斗。郑退谷即乾隆间直隶总督郑大进(潮阳人)。而丁叔雅(1868—1909)为丁日昌第三子,名惠康,号惺庵,与谭嗣同、陈三立、吴保初合称“清末四公子”。以诗名世,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中将他拟为“地伏星金眼彪施恩”。性耿介,才丰而遇啬,年四十二即抑郁弃世。兄丁乃潜亦能诗,1923年上海书局曾辑印其《匏存室诗抄》,书后附叔雅诗55首。
叶恭绰(1881—1968)是广东番禺人,字誉虎,号遐庵。清末举人,曾任全国铁道督办。入民国后当过交通总长、交通银行总理、交通大学校长。抗战期间拒受伪职,移居香港。1950年返北京,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画院院长。遐庵能诗擅书画,雅好收藏,(今存台北的著名青铜国宝“毛公鼎”即其家藏珍品之一,1946年捐故宫博物院),精研佛典,尤留心于乡邦文献。光绪二十八年(1902)遐庵到京师大学堂就读时,即与潮州进士、户部主事曾习经订交,进而结识越来越多的潮人,了解潮事,从而与潮州结下了数十年的文缘。
上信中屡次提及的曾刚父,是曾习经的字。习经(1867———1926)揭西人,号蛰庵。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度支部右丞、大清银行总监。入民国后,屡辞财政部长、广东省长之请,归隐天津杨漕。故梁启超挽先生联中有“不食民国粒粟,不染清宫点尘,关节耐岁寒,故都遗老一人而已”之语。叶恭绰在京师大染病时,蛰庵先生常到顺德会馆探视,“冠四品冠,衣袍褂,躞蹀厨下”,为叶煎药,呵护备至。故先生卒后,有关丧葬事宜,均由叶恭绰与梁启超打理,并于翌年(1927)为其刊印《蛰庵诗存》手稿,此即手札中所称“仅曾刚父之诗为弟所印,聊足以对亡友”之由来。至于信中提及之陈衍虞画像,后亦载录于遐庵所编《清代学者像传》中,于此亦可知遐庵办事、治学之作风。
1937年,叶氏避乱到香港并着手编《全清词钞》。不久,已受聘为中山大学研究员、拟随校迁往云南的青年学者饶宗颐,也因中途染病而滞留香江。饶氏先是经友人介绍帮王云五做《中山大辞典》的书名辞条、编古文字八角号码,后又协助叶氏编《全清词钞》。王与叶都是近代文化史上能做大事的名流,他们的治学特点均为气象格局大,并有实力且能领袖群伦。饶氏紧步先辈,不仅亲手“触摸”一流藏书家的各种珍本与研究材料,且真正进入学术研究的最前沿,其学问生命的世界,一下子开敞了。诚如胡晓明《饶宗颐学记》所说的“王、叶二人当然不会想到,他们编辞典、编词钞固然重要,但似乎更重要的是,他们留住了一位好学的青年,植下了一粒大学者的种子。”也许,这正是叶恭绰先生与潮州文缘中最具华彩的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