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潮汕史·绪论·研究史回顾  黄挺 [《潮汕史(上册)》]




关于潮汕史,人们讨论过什么问题?有些什么样的结论?这是我们研究的起点。 
在这一节,我们将回顾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历史,着重介绍近十年来的情况。 
我们把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辛亥革命以前是第一个阶段。 
这一个阶段,人们对本地区历史文化的关注,主要在地方志的编纂上面。中国地方志发展到宋代,体例日臻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成为“一方之史记”。潮汕地区真正有意义的文化历史刚好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根据《潮汕文献书目》统计,从宋代到清代,潮汕地区共编修了府县志书54种,现存27种。这些方志,记录了编纂者对本地区历史进步、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观察和关怀。就是在今天,现存的志书也是我们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所必须倚重的材料。 
表现人们对潮汕历史文化关注的,还有文人笔记。有一些文人笔记,本身就是地方史志的雏型,例如明代万历年间潮州知府郭子章纂写的《潮中杂纪》。另一类文人笔记,如清代郑昌时的《韩江闻见录》、林大川的《韩江记》和《西湖记》,开启了潮汕地方掌故之学的传统,也为我们保留了地方历史文化的资料。不过,这一类笔记的记录,往往杂以街谈巷议,内容驳杂。因而,到光绪年间,李勋在他的笔记《说吷》中,就对《韩江闻见录》提出批评。《说吷》中有关潮州文史的考证,反映了潮州人士对于本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朦胧的自觉。 

本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二个阶段。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显然进入了自觉的阶段。这种自觉首先表现在潮汕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方面。饶锷、饶宗颐父子的《潮州艺文志》,是首屈一指的大著作。这部书在总结表彰潮汕先正时贤的文化成就,考镜地方学术源流方面的价值,远远超过潮阳郭氏双百鹿斋对几种地方文献的校刊。地方文献整理方面值得提起的,也许还有《潮州先正遗书》丛刊的选编。参加这项工作的,除饶氏父子外,还有郑国藩、吴鸿藻等名贤。丛刊未及刊刻而抗战兵起,图书散失,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大埔温丹铭所辑纂的《潮州诗萃》和《潮州文萃》至今仍存全帙,或者庶几可以弥补这一遗憾。 
其次,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兴起同步,林培庐、丘玉鳞、杨睿聪、沈敏等青年学者记录整理了潮汕民间习俗、民间故事与歌谣,开辟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同时,国内外社会学家在潮州也做了一些乡村个案研究,例如,库尔伯(D.H.KelP)《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华南乡村生活)》对1918。1919年的潮州凤凰村的研究,陈翰笙等《樟林社会调查》对1932年澄海樟林的研究,陈礼颂《1949年以前的一个潮州乡村社区》对1935年澄海斗门村的研究,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一书中的华侨社区(丙)对1933—1934年樟林华侨生活的研究。这些研究严格讲虽然不是历史学研究,但在材料上和方法上,对我们今天的区域社会历史研究,却有着莫大的帮助。 
这是抗战前的情况。 
40年代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最重要的事件是《潮州志》的编辑。由饶宗颐、蔡起贤等先生发起的修志工作,有当时潮汕一批学者参与,编纂态度十分严谨,志书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质量自非旧方志可比。在当时《方志》周(旬)刊发表的、作为修志前期成果的不少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论著,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有较高的水准。 
50年代到70年代,大陆学者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取得较多成绩的,只是集中在地方志、地方革命史和零星考古发现的研究上。而旅居海外的潮籍学者,如饶宗颐先生、萧遥天先生,仍继续着潮汕历史文化的研究,并有较系统的成果问世。 

第三个阶段开始于80年代。 
80年代初期的文物普查和新方志的编写工作,引动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潮。张华云、蔡起贤、杨方笙、王琳乾、郭马风、陈历明为代表的地方学者,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有许多成果问世。这些老学者的健在者,今天仍是潮学研究的骨干。这一时期在中国大陆不断升温的文化热,也影响着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汕头大学吴颖、杜经国教授等一批学者的介入,壮大了研究队伍,在促进研究的学术规范化方面也发挥重大的作用。陈厚实、吴勤生同志主编的《潮汕风采文丛》,是80年代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最重要的成果。 
90年代,著名学者饶宗颐教授撑起了潮学的旗帜。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的成绩远超过于前代。潮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是饶宗颐教授在1992年提出来的。实际上,直到今天,潮学的学科理论研究还很薄弱,潮学的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尚待界定。因此,我们仍只能笼统地将潮学理解为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 

下面将90年代潮汕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几个值得一提的情况,分条罗列,权当大事记。 
90年代以来,以潮学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接连举行。历史文献与潮汕文化学术研讨会(汕头,1990)、翁万达国际学术研讨会(汕头,1992)、第一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香港, 
1993)、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学术研讨会(汕头,1994)、潮汕华侨与侨乡经济学术研讨会(汕头,1995)、饶宗颐学术研讨会(潮州,1996)、第二届潮学国际研讨会(汕头,1997)和第 
三届潮学国际研讨会(潮州,1999)等重要学术会议,不但促动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在本地的广泛开展和持久深入,显然也使国内外学术界对此有更深的了解。在学术界影响最大的,是1993年召开的潮州学国际研讨会。这次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学术盛会,有来自美、法、日、新、马、泰以及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80多名学者参加,饶宗颐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的主题报告,正式提出建立潮州学的倡议,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 
潮学研究所展示的前景,吸引着国内外学术界的参与,研究力量显然大大加强。90年代的潮学研究的纵深发展,还有赖于学术丛书和学术刊物出版的支持。由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合编的《潮汕文库》已出版研究著作几十种,《潮汕文化小丛书》已经出版了三辑共30册。《韩师学报》自1989年起每年都出版一期潮汕文化研究专辑,《汕头大学学报》则每期都有“岭东人文”专栏,1992年《汕头史志》的改版和1993年《潮学研究》的创刊,加上本地原有各种内部刊物的继续出版,为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充裕的园地。在最近10年里,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潮汕历史研究学术论文,根据我们很不完全的统计,已经超过千篇。论文内容的涉及面比此前一个阶段要广泛得多,在考古发掘和考古发现基础上的史前史研究,潮汕先民与族群研究,潮汕历史地理、特别是关于古揭阳建置的研究,宋元及明清时期潮汕史的研究,潮汕经济史、社会史以及海外移民史的研究等等,更是引起众多研究者兴趣的领域。可以说,20世纪最后10年发表的这些潮汕历史研究学术论文,已经比较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了潮汕历史的各种重要问题。其中曾骐教授、邱立诚研究员的潮汕史前、秦汉考古研究,陈春声教授、蔡志祥博士的潮汕社会史研究,马明达教授的潮汕元代史研究,都将各自的研究领域拓展到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 
上面提到的这些研究成果,对本书的写作,有许多启发和帮助。 

黄挺 陈占山著:《潮汕史(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页一至五。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