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转贴』在穿越荒原的黑骏马——青年教师周建宁边疆支教纪事 郭棉生 [潮之南]
一九九九年九月,刚刚到潮阳峡晖中学任教的青年教师周建宁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响应团中央的号召,自愿报名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列,踏上了远赴内蒙古边陲支教的征途。
九月的南方,依然是一片春天的气象,丝毫感受不到秋天的况味。带着对蒙古草原孩子的爱,周建宁背起了沉甸甸的行囊,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南方的山山水水渐渐远去,周建宁的思绪也早已飞越千山万水。在他的心目中,草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他多么想早一天到达那令人向往已久的草原啊,那里有蓝蓝的天,飘逸的白云,一望无际的绿草,有骠悍的骏马和温柔的绵羊,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蒙古汉子和能歌善舞的蒙古姑娘,有牧民们自酿的酥油茶和香喷喷的奶烙。而更大的心愿是他很快就可以领略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园和昭君墓了,是的,他多么想深入的了解一番这个曾经养育出成吉思汗这样一代天骄的民族的风情啊,他想他一定能够溶入他们的生活,一定能够安心的住下来,用心教导同在一片蓝天下的草原上的孩子。想着想着,周建宁睡着了。
列车呼啸着穿过莽莽的大青山,窗外一片枯黄,夜凉如水,两天两夜的长途跋涉已经过去了,当周建宁睁开眼睛的时候,列车已进入内蒙古,他来到支教点武川县厂汉木台中学时,周建宁看到的是一片枯黄的荒原,一座座泥瓦土房,风沙夹着灰土扑面吹来,周建宁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早先对草原的美好想象一下子飞到九宵云外,现实总让人产生遗憾。这是人活的地方吗?周建宁暗暗抽了一口冷气。前来欢迎的师生灰头土脸,象瞅外星人一样端祥着这个来自广东的青年人,仿佛在说;你真的能留下来吗?
到校第一天,周建宁感到疲惫不堪,塞外的寒风如一把利刀,他患上了感冒,周身麻木,昏昏欲睡。就在这当儿,家乡的一位朋友来电了,当周建宁把当地的情况介绍完了的时候,却被这位朋友从头到脚臭骂了一通。说他自找苦吃,活该,活该
。本想得到朋友的一声安慰和鼓励,结果却适得其反。但周建宁并没有沮丧,他反而很快站了起来,他心想,一定要挺住,做点成绩让人看看,绝不当狗熊。于是他立即收拾房子,洗刷衣服,并强迫自己咽下三个大馒头,然后命令脸部挤出笑容,去和“脏兮兮”的学生说话。
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领着一班学生下操场跑步,又陪他们早读,虽然天寒地冻,但他心里却是热乎乎的。
西伯利亚的寒流渐渐入侵时,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周建宁感到周身冰凉,穿了三件棉袄还不顶事。很快气温度就降到零下39度,可这时,在周建宁的家乡潮汕却仍是20度左右的气温,可见南北温差之大,从未经历过这么低温天气的周建宁浑身哆嗦,全身的骨头没有一块不叫痛。这时家里妈妈又打来电话让他回家,说不要冻死在内蒙古。
周建宁心里难受极了,心想,冻死不要紧,更担心的是父母的日夜牵挂。这时他骤然意识到,虽然他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可以决定自己做的事,但这个生命是有牵挂的,起码还牵挂着父母兄弟,而亲人也时时牵挂着他。他感到有点内疚,自己天马行空一样跑到内蒙古,却让母亲时时为他担忧。同去的青年支教队员中已有几名受不了苦,跑了。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随时考验着每一个人,包括周建宁。其实,周建宁也曾经动摇过,特别是寂寞寒夜的时刻,面对着偌大的内蒙古草原,举目无亲,四顾一片荒凉,这时他就会想起家乡、亲人、同学。有时他真想放声大哭,可他忍住了,怕人家说这个小广东是懦夫软蛋,那样岂不是给广东人丢脸。
寒冬腊月到了,窗外大雪纷飞,大地一片白茫茫。周建宁又患了感冒发烧,呕吐,又染上伤寒,引起肺炎并发症,吃了一大堆药仍不管用。身上盖三层被子还直打哆嗦。他感到身体越来越冷,头脑象陀螺一样越转越快,慢慢坠入无底深渊,眼前一片漆黑。他想,自己很可能就要死在内蒙古了。就在精神快支持不住的时候,骤然一个声音在他耳边响起:你不能死,你还有未了的心愿呢!是谁在说话,没有谁,是灵魂在说。周建宁象触电一样猛醒过来,是啊,我不能就这样颓废的死去,否则,我就白走了一趟内蒙古。为了学生,那班谁都不要的学生,我必须活下去,教好他们,我有许多故事要讲给他们听,我要启发他们好好学习,走出荒原,领略外面精彩的世界。
周建宁终于忍住了,在队友的关照下继续喝水吃药,并强迫自己咽馒头,他又慢慢活过气来了。宛如一棵胡扬,枯干之后重吐新芽。
生命,原来是如此脆弱,如此短暂;生命,又是如此顽强,如此恒久。
此番大病之后,周建宁感悟到:生命诚可贵,应珍惜生之时光。为社会做几件有意义的事,把生命奉献在最需要奉献的地方。他想,生命的力量就在于人们拥有一颗跳动的心,一颗充满爱的心,爱若不在,心必不存,生命也毫无意义。
在内蒙古支教的365个日日夜夜里,周建宁也得到不少家乡同事的鼓励。峡晖中学林勇豪校长也不时挂念着他,多次致电和他谈心,让他保重身体,使周建宁深感慰藉。一个朋友在给他的信中说:“大家都说你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最终收起上了膛的手枪,顽强地活下去,而且用一支笔延续了一个不朽的生命。”短短一段话,对周建宁却是很大的鼓舞。
寒冬腊月,他和学生一起检树枝,生炉子;清晨朔风中,他们在操场上赛跑;大雪纷飞,他脱下棉袄,披在一个学生身上,赶了20多里路带他回学校。象这样因贫困失学的孩子,周建宁带回并资助了一个又一个。在学生韩国栋家里,韩国栋双眼失明的父亲摸着周建宁的脸,说周建宁这样的好人会长命百岁,那场面让人感动得流泪。一个叫冯仁俊的学生,父丧母嫁,年迈多病的爷爷对周建宁说:有你这样的老师,我卖了房子供孩子念书也心甘;一个叫程晓燕的女生,要卖了一头长发换40块钱缴学费,周建宁马上动员广东的朋友庄俊科资助她,并且答应:只要她能考上高中,将继续资助她上大学。
冬去春来,周建宁带的这个拟拆的“乱班”终于脱胎换骨,成为全校的“文明班”,学生的成绩长足提高。
荒原上的365个日夜转眼过去了,周建宁就要回来了,在车站的月台上,面对武川父老和学生的声声挽留和祝福,周建宁泣不成声。是啊,他已经和草原上的父老和孩子建立了感情,他喜欢内蒙古人民坚韧、热情和淳朴性格,然而,他终究是要回来的,回到南国的海滨。
2000年九月,周建宁终于回到峡山,面对着家乡繁荣的景象,他一开始还适应不过来,仿佛穿越了时空邃道,进入另一个世界。
有人问他:你去支教,是不是想成名得利?要不是,你就是个傻瓜!
在我们商品意识浓郁的家乡,问这话的大有人在。但周建宁不是傻瓜,也不是为名为利。若是为名为利,他何必冒着可能牺牲生命的危险,从繁荣家乡到荒凉的草原边陲支教呢?何况他是峡山人,要为利,随便开个商店,也能挣到一笔钱。
在与周建宁对话中,我发现他有一颗善良而忧郁的心,他至今仍牵挂着荒原上的孩子,还与他们通信,交流。
从这一点,你就可以发现他拥有我们这个时代许多青年人欠缺的优秀品格,那就是爱心。他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在回校执教的课堂上,周建宁给学生们讲述了草原上的故事,告诉家乡的孩子,在我们生活的蓝天下,还有许许多多的孩子想读书而读不起,还有许多孩子为了读书,每天要赶十多里路到学校上课,而你们今天的生活这么幸福,你们该怎样对待学习,怎样对待生活。
穿越荒原的周建宁,无疑收获了一份珍贵的生命体验,历经一番寒砌骨之后,人生将更加圆融和丰满。我虔诚的祝愿他——好人一生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