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联部部长朱良(原名“周志毅”)(图7)




  朱良,原名周志毅,广东潮阳峡山人。父亲周香庭(原名周芳兰),年青时就读于六都书院、韩山书院、集美学校;曾去过暹罗(现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后在上海、汕头、香港经商,做过不少为家乡捐资办学、兴建医院、赈灾等公益事业。朱良少时在上海万竹小学、江苏省立上海中学读书。1932年"一·二八"和1937年"八·一三",日军两次进攻上海,他两次随家庭"逃难"至上海外国租界;1937年秋至1938年春回潮阳县(今潮阳市)铜盂乡大中中学读书。他亲身经历了外国侵略战争的苦难,激发了爱国主义思想。1938年回上海租界参加学生抗日救亡协会和其它各种抗日活动。1943年至1948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读书,从事学生爱国民主运动。其问在1946年夏至1947年春去香港,后回上海参加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的领导工作。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秘书长等职务。当时上海百废待兴,需要团结各阶层人民克服巨大困难,而许多工作有关方面还来不及顾及。上海市青年联合会承担了一部分工作,例如团结了上海市的体育学校、体育团体的体育工作者,成立了上海市体育会筹备会,朱良担任了副主任;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人士联系,成立了有关团体;还团结了工商界、文艺界的青年代表人物。当时失学失业问题严重,于是组织了对社会青年的培训,帮助他们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工作。这段时间虽只有两年多,但对于培养他懂得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起了重要作用。 


  1951年7月,朱良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柏林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随后作为全国青年联合会的代表,到常驻总部设在匈牙利的世界民主青年联盟工作。从此决定了朱良一生的主要历程,即从事新中国的对外工作。 


  从1951年到1966年,他担任过青年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副部长、全国青年联合会秘书长等职。其间两次常驻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结识了世界各国的青年组织的负责人;曾作为《中国青年报》记者,参加了1954年召开的讨论朝鲜问题、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的工作。在这10多年中,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还不多,青年组织和其他群众团体的"民间外交"对扩大新中国的影响、支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为国家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起了应有的作用,也为政府外交起了铺路搭桥的作用。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正是国际上就世界和平问题、民族解放运动等重大问题开展"大论战"的时候。朱良曾代表中国青年组织参加过上百次大大小小的国际青年与学生会议,每次会议都成为从理论到现实问题的激烈论战和斗争。这段经历,有助于他吸收对外活动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教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青年组织是首先受冲击的部门之一,朱良同青年团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一样成为受害者,后又被下放到"五七干校"。1971年被"解放"。1972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建议,在全国总工会、青年团中央、全国妇联等组织没有恢复活动的情况下,他同这些组织一部分原来从事对外工作的人被调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开展中断了达6年的同各国群众团体的接触、来往。1978年全国总工会、青年团中央和全国妇联恢复活动,朱良被留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先后担任副局长、局长;1981年任副部长,1985年至1993年任部长。对外联络部是中共中央的对外工作部门。它最初只同各国共产主义政党交往,加强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关系,支持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斗争。在朱良任对外联络部的领导工作期间,正是整个国家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时期,国家的对外政策也开始进行重大调整,首先是从"文化大革命"时强调支持"革命"、"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各国反动派"为主,调整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正常关系,特别是同周边邻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别国干涉中国内政,也不干涉别国内政。中共的对外联络工作,也从只同少数几个外国"马列主义"政党,扩大到同世界各国各类政党联络,不仅同过去被认为是修正主义的共产党恢复了关系,而且同发展中国家、工业发达国家的执政党、参政党广泛交往,有接触和联系的政党总数达280个,在党与党的关系上,严格奉行"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四项原则。中共对外工作的调整,同各国各类政党的广泛接触、交往,对国家间各个领域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和加强,以及中国同东南亚、同前苏联、东欧国家关系的恢复、发展乃至建立外交关系,起了良好的作用。 


  外国政党特别是实行议会制国家的政党,其主要领导力量是由议员组成的议会党团。朱良在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领导工作的10多年中,结识了许多国家执政党和参政党的议员,这为他从1993年起担任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他任中共中央联络部领导工作期间,1982年成立了"中国国际交流协会",这是"文化大革命"后成立的第一个这类团体。它突出的特点是,不仅由中共人士而且由八个民主党派及各界(包括宗教界、工商界、文化界、学者等)知名人士组成。协会的不少民主党派的理事,后来成了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领导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在对外活动,也请各民主党派的负责人参加,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爱国统一战线。朱良是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的副会长。1984年,又成立了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朱良担任了第一任副会长。 


  朱良还是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中央第十三届中央委员、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委员。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