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报刊《潮声》现身汕头 翁 伟
笔者今年初从书摊购得报刊《潮声》(由于早期的“报”与“刊”没有严格的区分,故称报刊)。《潮声》系光绪32年(1906年)在汕头创刊,社址为外马路存心善堂后座,主办人曾杏村,报刊为铅印,因经清廷注册,故在封面左下角注明“大清邮政局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字样,类似于现在的拥有全国统一刊号CN。
曾杏村(1870—1933)汕头人,字恒存,民国后更名曾在,他多才多艺,留学日本时结识孙中山,并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遂衔命回潮汕从事革命工作,创办《潮声》、《潮声旬报》、《双日画报》等报刊,以漫画及革命言论讽刺清廷,用以唤醒国人,群起推翻帝制。1908年清帝载氵怡(光绪)殁,曾在《双日画报》上登载为西太后毒毙,触怒清室,报社被封,曾被捕入狱一年之久,后经省港舆论声援始获释,出狱后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为潮汕的历史进展作出一定贡献。
《潮声》为竖32开本,封面潮声二字为楷体直书,美观大方,背景为海浪,寓意海浪发出的声响。曾杏村有感于当时汕头报馆每日所销的报纸不过1000多份,潮汕每五六千人才有一人买报的状况,认为如此民智不开通,国家怎么会强大,因此创办报刊。《潮声》之名有二层意思,其一是报中行文为潮州地方方言,读起来是潮州的声音,潮州人的口气;其二是潮州地方近海,日夜有潮声好入耳,会使人动心,这是欲全潮的人惊醒魂梦,唤起精神。《潮声》为半月刊,逢农历初一、十五发行,内页为16开宣纸单面竖排铅印后对折为32开为一页,每期20页,用丝线穿缀成册。开设有论说、时事、潮记、历史、地理、教育、调查、小说、笔谈、丛谈、歌谣、军谈、杂录等栏目,各期再根据实际内容对栏目开设进行调整。其文全部用潮语方言写作,每期银元一元二角。《汕头百年大事记》称之为“潮汕第一个民间通俗读物”,《汕头市志》则将之归在杂志,称其为“潮汕历史上最早的方言刊物。”
笔者所藏《潮声》,从创刊号开始共19期334页(缺失46页)。现以创刊号略作介绍:首先是发刊词,讲明创刊的缘起;在时事栏目刊登清廷力拒法国公使索讨赔款,广东人喜欢认购铁路股份;而在潮记栏目则有澄海兴办学堂比普宁少,潮州人买粤汉铁路股份之盛,盗贼真多等报道;传记一栏则连载翁万达公传;小说栏目连登南宋亡国恨;杂录登载谜猜。
近代潮汕战乱频繁文献资料散失严重。潮汕先后出版了不少报刊,但留存至今仍比较完整的不多。《潮声》这一具有文献价值的早期报刊在民间能历经近百年而流传到现在,实属不易,笔者查阅《汕头市图书馆潮汕文献书目》一书也未见其收录。据笔者推测,《潮声》幸存原因有三:一是报刊纸质为宣纸,相对于酸性纸寿命较长;二是版本似线装书易保管;三是其名起得好,据摊主称,收购《潮声》时与《潮汕十五音》等书籍放在一起,原先的主人可能认为此是音韵方面的,有参考价值而加以保存,试想如果起名某某报则可能早就消失了。
(翁 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