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潮汕历史文献和名人的编集与研究
黄赞发 [《潮汕海内外名人文汇》]
我们潮汕一地,尽管偏处东南海隅,远离中州、省会,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潮之置州,始于隋文帝开皇11年(公元591年)。嗣后,潮州一名,历唐、宋、元、明、清而弗替。至近代,由于汕头开埠,复有潮汕之称。当然,潮州也不是潮汕这一地域最早的统称。秦汉之际,史籍已有秦兵遣戍揭阳岭,以及南越揭阳令史定降汉之记载。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复置揭阳县。当时的揭阳,幅员之大,相当于今之整个粤东及闽南和赣西南的一部分。
潮汕自秦汉建制以来,本土先民与中原历代移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地方文化。今日潮汕已分为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或曰连同汕尾为四市),三市人口已超千万,其密度为全国之最,在世界上也居前矛。因此,向来外出谋生者众,海外潮人少说也逾千万。人口之密,应是得利于这一地域的优异条件。这里北回归线穿境而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河渠纵横,向来为粮食高产区,又盛产各种经济作物和海鲜,以传统工艺和手工业著称于世。而且山川灵秀,贤人辈出,风俗、饮食、戏剧、音乐、书画,皆别具特征。文化教育事业,也颇发达。唐代而后,经过常衮、韩愈等人的倡学,逐步呈现了“科名鼎盛,鹿宴常设”的景象,以至曾经“棘闱共试三千士,潮郡联飞二十人”,涌现了唐宋八贤,赢得了北宋的“海滨邹鲁”、明代的“岭海名邦”等美誉。尤其是嘉靖年间,西湖雁塔题名,四科共达75名,其中出3个状元:林大钦、兵部尚书翁万达、著名学者薛中离,还有林大春、肖端蒙等,的确是显赫一时。史籍常见“潮为要郡”、“代有名贤”,并非溢美之言。
悠久的历史产生了大批足以彪炳史册的文化学术名流,从而产生并流传下大量古籍善本、图录方志,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历史文献。据不完全统计,潮人著述达3700多种,潮汕文献达2700多种,数量之丰,真可谓“汗牛充栋”。而历代历经天灾人祸和兵燹之后,散失以至湮灭的,又不知还有多少。
由于潮汕文献之丰富,也由于潮汕文化之别具特色,早就引起了海内外学者以及本地有识之士的青睐。学者们一直很重视潮汕文献和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已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正如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关于1990年11届年会通知》中所说:“潮汕地区,自秦代建制以来,历史上人才荟萃,素有‘海滨邹鲁’之誉。潮汕地区人民自古就有飘洋过海的传统,作为‘华侨之乡’,它与世界各地联系密切,又以常得风气之先而著称。潮汕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目前对潮汕文化及文献的研究,正日益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兴趣。”
正是由于中华文献研究会和汕头大学的促成,并联合了我市和韩山师专,共同主办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11届年会暨潮汕历史文献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于1990年11月15-19日在汕头大学举行。出席会议的海内外专家、学者118人,提交论文118篇。象这样集全国各地及海外专家学者于一堂,以潮汕历史文献和文化作为专题进行讨论,史所未有。可以说,通过这次讨论会,潮汕一地的历史文献和文化研究,已提升至全国性的研究层次,这对弘扬我们潮汕文化,的确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会议期间,汕头大学郑重地宣布“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韩山师专也已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开展对潮汕文化的研究。越年11月,联合潮汕三市并大埔、丰顺两县的大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宣告隆重成立,提出了要研究出版包括潮汕历史文化各个方面的专题论著,潮汕文献典籍的校勘注释,历史文化资料的搜集、发掘和整理,以及为普及潮汕历史文化知识而出版通俗读物等等。目前已出版或将交付出版的研究成果有《潮汕文化研究论丛》(初集)、《翁万达集》(点校)、《金钗记及其研究》、《潮汕艺文志》、《潮汕文化史论丛》(初集)、《鹿洲论潮文集》(点注)、《韩江闻见录》(点校)、《海外潮人论潮文集》等8部书。
与此同时,以汕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为基础,成立了汕头市潮汕文献委员会,并于1992年10月发出了《征集潮汕文献公告》,广为征集包括地方史志、潮人著作、有关潮汕著述、潮汕报刊、族谱传记、文物复制件、图片间象制品等8个方面的文献资料。
可以看出,对潮汕历史文献和文化研究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个有组织、有规划、全面地、系统地搜集、整理、研究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新阶段,我们的整理、研究工作要达到新的水平,有几个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考虑,以达成共识:
一、潮汕历史文献和文化的研究工作,少说也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目前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参加1990年全国文献年会的代表一致认为潮汕文化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多姿。既有鲜明独特的地方色彩,又与中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掘和研究潮汕文化,对于丰富中华文化,对于推动地方的两个文明建设,对于加强广大海外潮人对祖国和故土的向心力和认同感,都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刘乃和教授深有感受地说:“这个会议,从开会讨论到参观考查,有置备精品,又喝到功夫茶,品尝到海鲜美味的饮食文化。因此,我觉得整个会议就是潮汕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潮汕文化洪流的一股流泉。我们似乎闻到了花的馨香,看到了泉水的清澈”。香港著名的潮籍学者饶宗颐先生还给与会代表传来了一个信息:法国有一位施博尔先生,很关心我们潮汕的民间文学,他曾前后采集了潮州歌册198本。可见外国学者对潮汕历史文化感兴趣和重视的程度。作为潮籍史学工作者,更没有理由不重视潮汕历史文献和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尽管有不少同志一直致力于这一方面的工作,但实际上还很不够。解放几十年,我们的这一工作在很长时间内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以致历史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远远落在海外的后面。如香港就整理出版了《潮州志汇编》和《潮州文献丛刊》一至四集。我们还应该看到,潮汕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文化,而且是群体性文化。正如杜经国教授所说的,它“是中华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独具特色而又有全国性意义的小系统”,其最大特色是“广大潮人所独具的文化心态,即由他们的道德情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所构成的气质和风度。”总之,这一研究工作有全国性意义和世界影响。我们必须趁着升平盛世,趁着已形成的研究热潮,不失时机地抓紧进行。
二、目前,潮汕各地先后成立了不同名堂而同为整理研究潮汕历史文献和文化的机构。百花齐放,这固然是好事,但如协调不好,将会造成财力和人力上的浪费。比如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已提出了兴办“三库”,即《潮汕文库》、《潮汕文化资料库》、《潮汕文化人档案库》。决定把文库建成全方位的集中中外古今潮人各种著作和非潮人“记潮”、“论潮”著作的总汇,资料库存着力于征集、发掘潮汕历史沿革、地理、人口、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宗教、华侨、民情、风俗、气象、灾害、历代名人事迹等方面的专题资料,包括各种典籍、文告、志书、谱谍、年鉴、报刊、校刊、会刊、碑记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笔记、日记、图片、照片、书画、音像和各种非正式出版物。文化人档案库则是专为有一定成就的已故潮人学者、专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等保存档案资料,包括其作品、手稿、书信、日记、笔记、照片等。计划十分详尽,也应是可行的。但对照市文献委员会征集文献的公告,就不难看出,不论什么种类的文献,两个机构都需要,都适用。结果,你整理你的,我搜集我的,你有你的善本,我有我的珍品。如果大家都有充实的人力去整理,有充裕的资金去出版,那倒也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家都需要穷极心计地去筹集资金,广揽甄别、校勘的人才,这就够吃力的了。但机构既已成立,工作都已安排,也不要来个简单地合并,我主张真诚地通力协作。
如何协作?或曰有所侧重,有所分工。一重在整理、一重在研究。我个人认为,这也不妥。整理资料为了研究,研究离不开资料,截然分开是不行的。最妥善的办法是文献分头搜集,分工整理,集中出版,共建文库。即使是研究工作,也要做好统筹安排,尽可能避免同一问题多人研究或某一问题无人问津。
三、几年来,汕头历史学会在完成我国首卷《国际汉民族研究》文献的编集出版之后,又在努力于潮汕海内外名人表、名人传、名人辞典的编写工作。目前正在加紧进行的是“20世纪潮汕海内外名人”的推荐和编写工作,现已相继成立了医学、文艺、新闻、教育、政法、财贸、科技、社会科学、经济、交通、农业、工业、财税金融等界的推荐组。可以说,这是一项新的地方文献工作。在潮汕这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哺育了海内外两千多万潮人,有自己的语言、音乐、戏剧、美术、饮食、风俗和自己的文化心态,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潮汕文化。进入20世纪以来,潮汕更加兴旺发达,随着汕头的崛起,潮汕成为全国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创办汕头经济特区,创办沿海经济开发区,整个潮汕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最高层次,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重要基地。潮汕历来人才辈出,各行各业都涌现了一批可以光照地方史册的名人,这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条件的。这一批批名人,有长期坚持在本土工作的潮籍和非潮籍人士,也有活跃在海内外的(包括加入异国国籍的潮胞)人士,把潮汕海内外名人事迹收集起来,载入史籍,让人们了解潮汕,让名人事迹激励后人,也让尚健在的名人看到自己的业绩受到肯定而更鼓劲,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积极因素,使我潮汕的两个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这是一项宏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历史学会去做是很难完成的。所以我们通过分界别成立推荐组,由各个推荐组分头组织推荐、挑选。然后把名人推荐名单集合到《潮汕史学》、《潮汕海内外名人》编辑部编辑出版,经海内外同胞酝酿国内外潮籍和非潮籍同胞提意见,水到渠成,再集英成书,正式出版。虽然这也是一项艰巨的现代化文献征集任务,完整地、圆满地、不滥不漏地把应录入的名人事迹收齐编好,这将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丰硕的文化遗产,留下一份难能可贵的历史文献资料,确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潮汕史学》、《潮汕海内外名人》、编辑部的同志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把这一工作做好。对于某些界别尚迟迟未动的,有的同志企望由市委或市政府发个通知,用行政指令去促成,这是不行的。它应是一项民间性的编写工作,只有通过细致和艰苦的发动,使社会各界都自觉地参与,推荐出真正的名人,其结出的果实才会是甜蜜和丰硕的。
(黄赞发,汕头大学党委书记)
摘自:《潮汕海内外名人文汇》
|